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3
在朋友與友誼的問題上,學生能夠說出自己都有哪些朋友,但并不一定明了自己的人際狀況,包括自己在他人人際圈中的位置;學生都希望自己擁有好人緣,但并不一定了解什么樣的品質受人歡迎,對自身在交往中的品質也缺乏自我認識;學生都希望獲得真正的、持久的友誼,但并不一定能夠妥善地處理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這些都要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學會寬容,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分擔,學會批評,學會說“不”。
在男女生交往的問題上,學生正在經歷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因此,男女生交往中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促進學生性別認同,即男孩要有男孩的樣子,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好的教育應該能夠促進學生的性別意識的發展,而不是人為阻隔學生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所以,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性別間的差異,學習彼此的長處,擴大交往的范圍,提高交往的能力。其次,伴隨著性別意識的發展,初中生在交往中普遍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男女生之間的隔閡,男生只與男生玩,女生只與女生說話。這使得該年齡段的學生就性別角度而言交往面變窄,并且導致對正常的男女生交往過于敏感,不利于學校人際氛圍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倡導積極的男女生交往。第三,如何看待男女生交往中可能產生的愛慕之情,這是學生面臨的又一個難題。對此,需要正面引導學生,學會接受,學會辨別,學會調控,從而做出負責任的選擇,進行正常的男女生間的交往。
(2)課標的具體要求
本課所依據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之“交往與溝通”。該部分的課程目標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善于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1.2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現象及其危害,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1.3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情感、交往與友誼,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與異性交往”。本課所編排的兩個框分別對應于上述兩個內容標準。
二、本課內容結構及總體教學建議
1.本課內容結構
本課的兩框在邏輯上存在著包含關系,同學包括男生女生,朋友當然也包括異性朋友。一般地說,第一框是處理普遍意義上的同學交往問題,核心是朋友和友誼,這里不分男生女生;主題是積極與同學交往,學會人際溝通,妥善處理友誼問題,最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框是處理特殊意義上的同學交往問題,核心是男生女生如何交往,這里同樣強調積極的同學交往、人際溝通和友誼,但主題是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情感、交往與友誼,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與異性交往。因此,兩部分在范圍上雖然是包含關系,但關注的內容是不同的。
第一框 “同學?朋友”的邏輯結構
本框的基本邏輯架構是從感知自我人際狀況到對友誼的理解再到友誼困境的嘗試解決,各部分內容都是建立在問題學習基礎之上的,由問題情境到簡要概括,強調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第一個環節(第一目)是認知人際狀況(“我的人際圈”)。通過繪制“人際關系樹輪圖”的活動直觀地感知自己的人際狀況,認識到在同學交往中要開放自我,積極交往,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什么樣的人才受人歡迎呢?借助小組活動和相關鏈接,概括出受人歡迎的品質。第二個環節(第2目)是上升到友誼的高度認識與同學的交往(“與友同行”)。首先是通過活動思考什么是朋友,朋友從哪里來。借助兩個問題情境概括出交友中的平等互惠、寬容理解等溝通技巧,從而得出什么是友誼、友誼的準則有哪些。最后,嘗試用所學習的交流、溝通技巧和對友誼的理解解決交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