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3
其二,是受人歡迎的品質。
設計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選出本小組和本班最受人歡迎的人,概括交往中受人歡迎的品質,引導學生努力做受歡迎的人。
在活動過程中,可由小組討論,選出本組最受歡迎的同學并向全班介紹;然后,概括各組受人歡迎的主要品質,并把這些品質寫在黑板上。
第二目是“與友同行”,這是本課的重點。講三個問題。
其一,討論朋友是什么、交友的益處。
其二,探討朋友從哪里來,即交友的方法、人際溝通的藝術。這部分通過在交友困境中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歸納出一些主要的交友原則。
其三,在提供的交往情境中,學習如何運用交友的原則。
本目共安排了四個活動,供教學時選用。
一是“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小鵬該怎么辦”。通過為困境中的小鵬出主意,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列舉小鵬可能的做法,并說明每種做法可能導致的結果;歸納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續寫有關朋友的隱喻,要注意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想象,防止過于功利的價值取向。
二是“友誼原則──小冬和小寧的故事”。
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兩難困境中探究性學習,體悟平等互惠、給予與分擔的友誼原則,探究交往策略,提高溝通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小冬和小寧的感受并做出評價;然后提出解決困境的策略。
三是“交往原則──小可和小新的故事”。這是個開放性的活動,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寬容他人、尊重差異的友誼原則,提高人際溝通的意識和能力。
活動中要讓學生理解問題情境;體驗小可和小新的感受并做出評價;為該故事編寫一個結尾,目標是打破友誼的僵局。活動中要注意滲透“和而不同”的思想,辯證地看問題。
四是:“友誼原則的應用──怎樣幫助朋友、怎樣對待朋友的變化”。通過兩則交友案例學習友誼原則。
二、教學準備:事先搜集一些學生交往的典型案例,對朋友、友誼以及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看法。這樣,教學更具針對性,更貼近學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友 誼(故事)
歌德和席勒同是德國偉大的有才華的詩人,兩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盡管性格、生活遭遇迥(jiong)然不同,但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席勒的影響下,歌德完成了《浮士德》等長詩的寫作,兩人又和寫了許多諷刺短詩。當歌德聽到席勒的死訊時,他悲痛極了,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喪失了一半。”歌德的話道出了一個哲理:好朋友是自己生命的一半。
有人說:“多一個真正的朋友,就多一塊陶冶情操的礪石,多一分戰勝困難的力量,多一個銳意進取的伴侶。可見 朋友、友誼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多交些良師益友。
(二)講授新課
1、我的人際圈(板書)
你的朋友多嗎?你的人際關系怎樣呢?
活動一:我的人際圈——繪制人際關系樹輪圖(教材p30頁)
(1)我的人際關系樹輪圖
①按要求繪制自己的人際關系樹輪圖。
②觀察自己和同學的人際關系圖,并認真思
考(見教材p30頁——觀察自己和同學的人際關系樹輪圖,并認真思考)
(2)怎樣讓自己的朋友更多一些
板書關鍵詞:封 閉 委 瑣、孤 立 閉鎖心理的危害
積極開放 接觸多、被接納 積極交往、開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