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網絡交往新空間教案
第六課 網絡交往新空間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網絡交往的兩大特點,網絡交往的規則,網上自我保護的知識
2、能力目標
能夠了解網絡交往的優勢與陷阱的分辨能力;能夠正確使用網絡,使之為生活、學習服務;網上自我保護的能力
3、情感目標、價值觀目標
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網絡交往,恰當運用網下交往與網絡交往。抑惡揚善,遵守網絡規則的意識,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
本課安排依據:
1、學生面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成為新的網民。互聯網對中學生的吸引是強烈的。其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現實生活與網絡生活的關系,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網上;而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負面信息撲面而來,缺乏自制力的中學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導致各種違紀違法現象頻繁發生,造成很多家庭與社會問題。學校教育必須關注這一問題。
沉溺于網絡的垃圾信息、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乃至網戀的中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缺少關愛,或缺少朋友,或缺少成就感,現實生活對他們而言,是失意或失敗的,是痛苦與煩惱的,這類同學容易沉溺網絡尋找寄托與慰藉。對此,必須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一方面,網絡環境不干凈,學生沒有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迷失自己;另一方面,處于各種情感饑渴狀態的學生不少,他們一旦上網,容易陷進去不能自拔。因此,針對學生的現實成長問題,教材設計了這一課。
2、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具有世界眼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夠逐步掌握和不斷提高搜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和進行反思”的“能力”目標;“了解我與社會的道德規范”的“知識”目標。
網絡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技術發明,正得到全世界人們的普遍歡迎與使用。它的便捷性、高效性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現代學生都應盡快掌握這一先進高效的工具,培養他們的世界眼光;網絡對于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十分有用的途徑;網絡社會,雖然是虛擬世界,但因為背后的使用者是現實生活中的成員,所以,必須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才能有一個適合人交流與溝通的舒心的虛擬環境
課時安排:本課需三課時,第一框2課時,第二框1課時。
教學方法:
本課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擬用“情境案例分析法”、“經驗分享法”、“討論法”以及“總結法”等教學方法施教。
第一框 網絡上的人際交往(2課時)
第一課時(總第16課時)
教學內容:講授第一框——網絡上的人際交往第一目:網絡溝通無極限。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網絡生活與傳統生活的不同,了解只有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才能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2、初步感受網絡交往與傳統交往的不同,了解現代人特有的多種交往方式。
教學重點: “初步感受網絡交往與傳統交往的不同,了解現代人特有的多種交往方式”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其中“網絡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