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動手做條龍
1、 了解龍的來歷與造型特點,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和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的意識,并在欣賞中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激發愛國熱情,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引發動手創作的欲望,為上好這一課打好基礎,做好前期的準備。
2、 學生的活動,從課本上可以看到學生活動的場景,說明本課在學法上提倡小組集體制作和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應更注重學生的制作過程,和分組活動之中的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強調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并在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展現集體的智慧和才華,突出集體競爭的氣氛。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1) 應知a、圖騰崇拜是龍的起源。b、以龍為形狀和圖案的裝飾品、書法與物品。 c、以龍為道具的活動舞龍、賽龍舟等。d、平面與立體e、布局(構圖)與構成。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和立體構成中的空間是由一個形體同感覺他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人的觸覺和視覺經驗所確定的。
(2) 應會a.對書法的了解(掌握),對中鋒、側鋒等行筆筆法的運用;以一個基本(紙杯、圓臺型體)為設計元素進行重復的構成練習,形成起伏變化的中國龍的形象。 b·初步了解剪刻、粘的方法。 c、掌握龍身起伏變化的切口,方向和剪、刻的方法。d.試用穿、捆、插等方法進行連接。 e、夸張變形龍頭的制作方法。 f、起伏變化的龍身龍尾的制作。g、多種方法把龍頭和龍身連接成整體。h、能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本組作品的特點和創新點講解清楚。 i、能夠采用最佳的展示方法展示小組的作品。
2.隱性內容與目標:a,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龍是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我們把龍作為尊嚴和吉祥的象征。把龍作為文化和歷史的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b.構成他向造型藝術以外的更為廣闊的領域滲透,包括數學、力學、材料學、心理學等。構成教育把有關造型關系以及學生對事物的想象,實現為學習中手腦并用的創造活動。c,設計構成能力的培養。d、動手能力的訓練。e、審美能力的提高。 f、好的合作精神。 g、細致規范的操作。 h、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增進團結有利于展現集體的智慧和才華。i、合理利用廢棄物,愛護教室環境的良好品德。j、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k、強調競爭意識、激發創造精神、突出集體競爭的氣氛。l、培養善于向他人學習、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和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通常都是一課一個主題內容;而“新課標”要求學科間的知識相互滲透(課程具綜合性),本課就是按這個“初衷”來進行選材、編輯、制作的,讓學生通過了解(理解)“龍文化”、能“寫龍、制作龍” 與熟記“龍”的成語,達到做“龍的傳人”,有一顆永遠不變的“中國心”。
三、教學的重點:
調動同學情緒,使大家能熱情、積極地參與到寫龍、做龍的活動中來。
四、教學的難點:
如何把平面構圖(布局)構成知識應用到設計和制作中,使龍與龍字的造型和結構有新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