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底和高)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動手做(底和高)》(北師大版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學生共110人,這給個性化教學帶來較大的不便。為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大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寬學生視野,改變學生的方式,逐漸嘗試建立發現問題――自主探究--解釋應用的教學模式,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習方式。
3.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創設了一個“動手做”的情境,“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做一個盡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該從哪里鋸開呢?”由于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因此可以從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畫一條垂直線段,沿著直角邊鋸開,把鋸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邊去,就是一個最大的長方形。實際上,只要從平行四邊形一邊的某一點到對邊畫垂直線段就可以,教師可以根據本班情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附頁1中的圖1剪一剪,試試看。通過操作,學生認識到這條直角邊就是平行四邊形兩條平行邊之間的垂直線段,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今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教材中沒有給出底和高的概念,主要是想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對應關系,而不要求學生會用統一的語言去描述這兩個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具或圖形指出,平行四邊形高的畫法,就是相當于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并說明從一條邊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同時還可以說明從另一條邊上的任意一點也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但把高畫在底邊延長線上在小學階段不作要求。
4.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做”,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會用三角板正確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小組合作的意識。
5.教學難點分析
1、通過“動手做”,認識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會用三角板正確畫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6.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狀的?還見過什么形狀的餐桌?
學生:圓形、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2、教師:說得很好!老師就特別喜歡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師有個習慣,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盡量自己去做。老師家里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課堂上比較麻煩,但老師帶來了與它形狀一樣的圖形(出示平行四邊形),老師也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老師想用這塊木板做一張盡可能大的長方形桌面,該從哪鋸呢?同學們幫幫老師,行嗎?那我們就動手做一做。
板書課題:動手做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學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樂于助人的情操,營造寬松、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探究活動中去尋求正確的答案,把學習數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學生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學生的作品,請一名學生當小記者采訪同學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剪?
設計意圖: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組中展示、交流、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