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3
生:第一種沒有連線,第二種是有連線的。
師:同學聽得很仔細。很準確。再想想,兩種不同形式的演唱,聽起來在音樂發展上有哪些不一樣?
生:(沒有連線)比較方整,生硬,較缺乏樂句間的連貫性。(有連線)較柔和,樂句間的線條比較鮮明,比較連貫,鮮明地描繪出了水中波紋流動的感覺。
師:說得很好,很有體會。連線的運用在這首歌曲作品中不能被忽視,下面我們分別把第一、第二樂句視唱一遍,同時再次體會一下連線在樂句中的作用。
生:同時劃拍,視唱歌曲第一、第二樂句旋律,注意連線的正確唱法。
師:同學們剛才旋律視唱得比較準確。下面我們能不能在視唱較準確的基礎上,小心地把歌詞填進去,同時提示學生注意的幾個要點:a.填詞時要注意連線的處理,不要影響到樂句的連貫性與起伏性;b.樂句間的呼吸要積極、深入;c.注意歌曲中的弱起節奏;d.高音區避免聲帶用力,而是體會全身在完全松弛的狀態下,借用腰腹的力量,同時打開口、咽腔。
生:第二遍隨琴輕聲填出歌詞,同時盡量注意體會教師提示的四個演唱要點。
師:同學們歌詞填得比較準確,也比較完整。現在你們思考一個問題:剛才你們完整地唱了一遍這首歌曲,結合音樂中樂句與歌詞的發展,能不能說說這首歌曲大致可以分成幾部分?
生:討論并回答。
師:肯定后加以總結。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此曲在結構上分為二段體:第一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六小節至第十三小節)。第二樂段(第十三小節至第二十二小節)。與前一樂句形成對比,從而達到全曲旋律的最高點。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一高潮樂句唱的是什么地方嗎?
生:日光巖。
師:同學們想一想歌曲中為什么會提到日光巖?
生:風景名勝,制高點,日光巖中部的水操臺遺址,是當年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操練水軍、揮師東渡之地。
師:1981年,詞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嶼”共登日光巖,極目遠眺,遙想當年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使中國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思及今日,中國臺灣與大陸尚處于隔離狀態,不禁思緒萬千,于是共同寫下了《鼓浪嶼之波》這首歌。(《鼓浪嶼之波》動畫)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個站在日光巖上思念親人的人,這個時候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更加思念家鄉的那種情感已經隨著海水漂向了遠方美麗的中國臺灣島。下面我們能不能把這種情緒帶到歌曲中,用自然、深情的聲音去演唱呢?
再次提示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特別注意樂句間的換氣要深沉,整首歌曲的力度變化應為:p—mp—f—p。
生:隨琴在教師的帶領下充滿感情地、深情地第三遍演唱《鼓浪嶼之波》全曲。
師:同學們演唱得情緒很飽滿,很投入,通過你們的歌聲,仿佛把我帶到了美麗的中國臺灣島,也感受到了那里的骨肉同胞思念祖國親人的無限眷戀之情。
三、欣賞《西沙,可愛的家鄉》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用優美的歌聲表達了對大海的贊美以及對祖國寶島臺灣的深深思念。下面我們就超越遙遠的時空,來看一看祖國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吧!
生:欣賞《西沙,可愛的家鄉》動畫。
師:聽完這首優美的歌曲,體會與《鼓浪嶼之波》在音樂風格及情緒上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