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3
主要體裁:
① 在一定框架內的即興發揮的音樂。
② 民俗音樂、故事歌、無伴奏獨唱及呼應式合唱。
③ 在歌聲中發出喉音,模擬動物聲音的土俗信仰和動物信仰為中心的、以鼓為伴奏樂器的歌唱。
④ 以宗教禮儀、祭祀相結合的歌唱為中心,亦有歌舞器樂,以齊唱為主。
音階:
① 無伴奏的五聲音階。
② 五聲音階。
旋律:
① 與語言的重音聲調密切相關,有歌唱性和朗誦性的兩種。
② 直線下行、弧線下行、右半拋物線等形式的進行。
③ 多裝飾性手法,因歌唱者的不同而有多樣的變化。
節奏:
① 由演奏者自由處理,多采用切分和其他的復雜的節奏型。
② 二拍子。
樂器:
① 鼓和其他打擊樂器。
② 鼓、搖響器、笛。
③ 鼓。
④ 手風琴獨奏。
風俗/特點:
① 演奏時常用一個短小的主題即興演奏。
② 常用歌聲作為對客人的歡迎。
學生聆聽《歌唱伙伴》音頻。
師:《歌唱伙伴》是愛斯基摩人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歌唱競賽、以唱歌結交朋友、是一種歌唱交流活動上演唱的。
師: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對!如果村里來了外村的訪問者,村中的某一人就可能成為他的歌唱伙伴。成為伙伴的二人一起來到稱為卡幾格的禮儀小屋,聚集在這里的村民都觀看他們二人為結成歌唱伙伴而舉行的演唱會。首先,兩個人各自創作新歌,教會自己的妻子,讓她們記住。訪問者的妻子唱她丈夫創作的新歌時,他的丈夫用手敲擊放在榻榻米上的鼓,一邊打鼓一邊跳舞。結束后,把鼓拿給對方的男人,由他的妻子歌唱,該男人也一邊打鼓一邊跳舞。這樣就完成了歌唱交流。從此以后,這二人就成了義兄弟,在各種情況下互相幫助。
師:了解了因紐特人的以歌會友,下面我們去魁北克北部看看那里的風土人情。
播放《列•布朗底》音頻。
師:《列•布朗底》是這些歐洲后裔的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經常在晚飯后的團聚中演奏該曲,而且是載歌載舞,用手風琴伴奏。
師:同學們觀看得非常認真!看看這些熱情又和睦的人們,咱們既然來到了這里,就要入鄉隨俗,現在咱們也跟著當地人跳起來吧!
生:在座位的行間里大家跟著音樂模仿的舞蹈動作,也可隨節奏一拍一動,根據自己對音樂的體驗自編簡單的律動。從而盡可能地發揮學生們的模仿能力及音樂創造力。
師:跳了歡快的舞蹈,咱們告別了熱情的歐洲后裔人民,現在咱們該到哪兒去了?
播放《儀式歌》音頻。
師:《儀式歌》是什么民族在什么情況下演唱的歌曲?
生:印第安人,是在歌舞競賽會開始時表演的。
師:同學們體會得非常到位!
師:欣賞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儀式歌》,接下來,我們進入最后一站。
播放《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音頻。
生:主要以下半身的動作來舞蹈,舞蹈者用腳的步法、手打拍子以掌握節奏。
師:他們的舞蹈難嗎?
師:咱們也分組編個舞蹈吧!以組為單位,每組創編一個8拍動作,這一個8拍中一定要出現一組切分音的節奏型,你們要充分發揮想象,可以利用敲擊身體不同部位發出不同的音效的這一特點,把它們組合起來,并且動作要協調,看哪個組編得最好。
生:分組創編動作,并展示。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四個風格不同的作品,初步理解了多種音樂風格。感受了北美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歌曲的不同風格,并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文化。希望課后同學們多了解一些關于這方面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