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2、出現(xiàn)原因:
(1)唐太宗虛懷納諫,知人善任,具有極強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能克制個人生活欲望;(2)統(tǒng)治者認識到農民戰(zhàn)爭的威力,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3)提倡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減輕徭役賦稅;(4)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5)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fā)展為唐代奠定了基礎。
3、表現(xiàn):唐太宗善于用賢納諫,輕徭薄賦,民族團結,對外開放,期間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文化藝術日趨繁榮,中國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二) 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
(1)使唐朝出現(xiàn)了封建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和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貞觀之治”局面,為唐朝開元盛世及其國力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黃金時代。
(2)其納諫、用賢之風為后世稱道。
(3)唐太宗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
三、“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康熙
(一)少年天子
1661年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即位,年號康熙。由于年幼,由四位輔政大臣主持政務,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鏊拜,其中鏊拜逐漸專權跋扈。1669年康熙智擒鏊拜,剪除鏊拜集團,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
(二)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1、平定三藩
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貴州,地盤最大,兵力最眾,勢力最大,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耿精忠鎮(zhèn)守福建。三藩勢力膨脹,嚴重影響全國軍政的統(tǒng)一和清王朝的安危。
平定過程:(1)康熙十二年清廷撤藩,吳三桂公開反叛。(2)康熙先派八旗精銳部隊南下荊州,與吳軍對峙;又加強南昌防御,切斷吳軍與耿軍的會合之路,再派圖海率八旗家奴軍隊平定察哈爾、陜西叛亂,穩(wěn)定西北局勢。(3)康熙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叛附吳三桂,終成三藩之亂。清軍擊敗耿精忠,重兵迫使尚可喜歸降,吳三桂陷于孤立狀態(tài)。(4)康熙二十年(1681)十一月,清軍攻入昆明,最終平定了叛亂。
作用:掃除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符合國家的統(tǒng)一趨勢。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隨之加強。
2、統(tǒng)一中國臺灣
收復中國臺灣:明清之際荷蘭侵入中國臺灣。1661年鄭成功光復中國臺灣。此后鄭經同清廷對峙。
統(tǒng)一中國臺灣:(1)康熙采取攻撫兼施的方針。(2)康熙二十年(1681),派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令姚啟圣負責糧餉物資等后勤供應。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瑯從福建銅山出發(fā),經過7天攻下澎湖島,鄭克塽奉表投誠。
設中國臺灣府:康熙決定在中國臺灣設中國臺灣府,下轄三縣,隸屬福建省。
作用:將中國臺灣置于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管轄之下,使閩粵江浙沿海連成一片,鞏固了東南海上防線,從此,祖國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了。
3、抗擊沙俄
沙俄侵略東北:16世紀中葉,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
籌劃自衛(wèi)還擊:(1)康熙兩次親赴塞外,巡視東北,觀察邊防;(2)帶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隨行,垂詢歐洲情況;(3)派彭春、郎談去雅克薩偵察地形,了解民情。
雅克薩之戰(zhàn):(1)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出兵,五月俄軍投降,清軍拆城堡,釋放拖爾布津。(2)次年,拖爾布津再次竊據(jù)雅克薩,康熙立即派兵重創(chuàng)守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