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尼布楚條約》簽訂:1689年平等簽署。這是中俄雙方簽訂的一個平等條約。它為邊境人民贏得了一個長期相對安寧的環境,更從法律和國際條約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都屬中國領土。
4、三征噶爾丹
清初蒙古分裂:分裂為三部分,即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在內斗中噶爾丹成了準噶爾汗,憑借武力占據天山南麓。
平叛噶爾丹:1690年噶爾丹興兵作亂,康熙督師親征,大敗叛軍。通過多倫會盟,將喀爾喀蒙古分編為34個旗,實行統一管轄的盟旗制度。1696、1697年康熙又兩次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余部,噶爾丹服毒自盡。
作用: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進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5、其它功績
治理黃河水患、六次南巡、視察河工、改革賦制、減免賦稅、厲行節儉、重視文教、進用文士組織編成《康熙字典》。
(三)康熙帝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作用
康熙締造了鞏固和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極致,開創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繁盛時代――康乾盛世。
[重點突破]
1、秦朝時為什么能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你如何評價其歷史作用?
原因:理論上來源于法家思想;經濟根源是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分散的自然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保證小農經濟的發展;秦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奠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戰國時各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奠定了實踐基礎;秦始皇也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
積極作用:①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作用:①易形成暴政和導致腐敗現象,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思想文化專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展。③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總之,在封建社會前期,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后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占據主要地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中國向近代化社會前進的步伐。
2、歷史上出現“治世”的一般性原因。如何看待“治世”?
(1)原因:①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如唐朝實行均田制)②農民戰爭的打擊,使統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訓,減輕剝削,部分地調整政策,利于農業生產;(如漢高祖劉邦)③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前提)④統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連續性;⑤民族團結,對外交流頻繁;⑥科技進步的推動力;⑦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2)看待:“治世”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 “治世”下并不排除階級壓迫和剝削,甚至還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現象。“治世”是相對的,社會基本矛盾依舊,農民地位依舊,這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它實質是統治階級為維護長治久安而對農民的某些妥協和對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貪暴、專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統治下,“治世”不會長久。
3、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康熙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