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11、唐太宗具有很強的自我批判精神,表現在
①以魏征為鏡,借以觀身 ②用“君舟民水”的語言提醒自己 ③時常記住自己的過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2、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上述引文表明他輕徭薄賦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b、維護唐朝的封建統治
c、解決百姓的溫飽 d、使社會經濟盡快恢復
13、下列關于“貞觀之治”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a、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時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個人作用是這一局面出現的決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是這一局面出現的重要因素
d、隋末農民戰爭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從而出現了“貞觀之治”
14、清朝前期,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
a、西方殖民者聯合挑起民族矛盾并支持分裂叛亂活動
b、中央開始設置專門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
c、通過冊封少數民族首領來加強邊疆地區的管轄
d、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與反對外來侵略相結合
15、中俄《尼布楚條約》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a、中俄雙方同意停戰 b、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
c、中俄兩國西北部邊界問題 d、蒙古的歸屬問題
16、鴉片戰爭前我國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a、封建統治者積極組織反對侵略,同時國力與西方差距不大
b、我國處于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c、西方軍事力量不如我國強大
d、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17、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談判的立場是
a、平等協商 b、互不相讓 c、互相指責 d、你爭我奪
18、康熙帝能收復中國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客觀條件是
a、康熙帝立場堅定,用人得當,決策正確 b、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政局穩定
c、中國臺灣鄭氏集團的腐朽統治和分裂祖國的活動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
d、康熙重視發展生產,社會經濟發達
19、康熙帝與蒙古貴族噶爾丹的戰爭,我們持肯定態度,主要是因為
a、是掌握中央政權的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
b、有利于維護內地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對少數民族進攻的自衛戰爭 d、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0、“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當朝帝王良好的個人素質 b、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