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⑵魯 迅:在《狂人日記》指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提倡新文學,
反對舊文學。 ⑴胡 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⑵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
后期 宣傳馬克思主義。 原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概況:李大釗:
①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
②歌頌十 月 革命: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③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四)評價:
1、性質:一場資產階級的反封建的文化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運動。
2、意義:
⑴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它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并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⑵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弘揚了民主科學思想,喚起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3)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的作用
(4)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并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5)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白話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
3、局限:(犯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錯誤)
⑴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國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也當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進步的。這種形式主義的偏向,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
(3)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4)認為僅靠思想斗爭就能從根本上改造舊社會,缺乏政治斗爭的自覺性。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一)傳播原因
1.經濟政治條件: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深入發展。
2.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為尖銳的國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種先進思想的指導。
3.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條件,五四運動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
(二)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2、五四運動后:
(1)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刊登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一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也被翻譯出版。社團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勞動者》和《勞動音》。
(3)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回擊了胡適的挑戰。
(4)各地舉行五一勞動節的紀念活動,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5)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
(6)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