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新文化運動(導學材料)
指導思想:由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發展為“三民主義”
特點:不僅要學習西方技術,還要學習政治制度,通過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
△“觀念”變革:新文化運動
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
指導思想:前期是民主、科學思想,后期是馬克思主義。
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 提倡新道德、新文學。
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馬克思主義被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特點:徹底否定封建傳統,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六、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的相同點、不同點,發生變化的社會根源
相同點:
前后開展的范圍都主要局限于知識界和思想領域;開展的目的都是為了探索改造中國之路;
都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不同點:
①內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后者以各種新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
②斗爭目標:前者以反封建斗爭為主,后者雖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化運動陣營分裂后,內部斗爭很激烈,變成了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
③運動的強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禮教,后者則著重探索新的救國方案,并開始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共成立作了準備。
④所屬性質、作用不同:五四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屬于新民主主義的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條件。
原因:
①五四運動前,我國思想領域封建復古逆流泛濫,維護民主共和是歷史潮流。五四后受一戰和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紹到中國,并被許多人所接受。
②隨著形勢變化和新文化運動陣營成份的復雜化,代表了不同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發生分歧。
七、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傾向,導致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的階級局限性和思想認識的局限性。新文化運動的前期領導者是資產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忽視、輕視人民群眾,把運動只限制在少數知識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運動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中去,沒有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這就減少了它的實際效果。他們的世界觀、方法論還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只會形而上學、機械地看待問題,而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這種階級和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提不出切合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給中國人民指出正確的道路。
八、一戰期間,中國政治思想領域出現的進步潮流的相互關系及特點
①民主共和。史實:護國運動、反對張勛復辟、護法運動;
②實業救國。史實: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出現張謇等著名的實業家;
③民主科學。史實:新文化運動;
④社會主義。史實: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相互關系及特點:
①相互促進。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推動了民族工業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文化思想領域產生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思想,促進了社會主義的傳播。
②影響深遠。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