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新文化運動(導學材料)
三、新文化運動“新”在哪里?
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xx年《新青年》的創辦,一直延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歷時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前后期。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潮流,在中國民主革命運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新文化運動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導思想新。新文化運動興起于20世紀初的中國,是在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相繼失敗的情況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認為中國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封建思想和倫理觀念,他們用歐洲啟蒙運動所宣傳的民主、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武器,對傳統的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地抨擊。陳獨秀第一個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這個口號。《新青年》明確宣告:“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當時,這個口號不僅新鮮,而且反對專制,反對愚昧迷信的進步性理是顯而易見的,對科學事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新文化運動發展到后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使社會主義理想在一個大國內變為現實,它給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啟發。他們拋棄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國為榜樣來改造中國。在中國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宣傳成為思潮的主潮,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新的指導思想。
其次,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在于其內容新。前期新文化運動與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反封建性質的斗爭,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學習,但主張上各有側重。維新變法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政體,挽救民族危機;辛亥革命則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論維新變法還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層結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要建立近代社會深層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價值觀念體系。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陣地,明確提出“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的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運動向前邁了一大步。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可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啟蒙運動,也是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思想革命,還是一場文學革命。中國近代史上,嚴復、章太炎宣傳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時,影響并不大,反對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嚴復、章太炎用的是艱澀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減了他們革命思想、思想的影響力。而陳獨秀、胡適倡導白話文,提出了對文學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進行變革。19xx年《新青年》先后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文學革命由此開始。可見新文化運動不僅在思想,道德,文學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且對傳播思想的手段——文學作品的寫作形式也進行了革命。新文學的創作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希望將這場運動引向全社會的強烈愿望。這就給了廣大的人民群眾群眾一種便捷的工具,民主與科學憑藉這對翅膀飛遍社會的各個角落,其影響力成千上萬地擴大了。所以這場運動不僅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一場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