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新文化運動(導學材料)
導入新課: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時候,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面臨的仍然是破敗的山河、頹敗的經濟、失敗的革命、衰敗的文化……
西學東漸過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東西,到了中國卻是全然不成模樣。當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鳩、盧梭、華盛頓的思想被軍閥統治的丑惡現實撕成碎片,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人們開始由器物和制度層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最終形成近代百年的繼甲午戰爭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新課學習:
一、新文化運動的概念:
“新”即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
新文化運動:北洋軍閥統治前期,激進的資產階級有識之士用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抨擊中國封建思想的思想啟蒙運動。
二、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辟帝制。
2、經濟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3、階級條件:(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的盛行,)接受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日益壯大起來。
4、思想方面:
①、反動勢力(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一)、前期(19xx年至1917年)
1、標志:19xx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抨擊尊孔復古逆流。
(從第二卷起,《青年雜志》更名為《新青年》,19xx年底由上海遷到北京。)
2、代表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3、指導思想:民主與科學
4、主要陣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學
(理由: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
6、主要內容:
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與專制
“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觀念,一種民主、平等、博愛的思想觀念。它不光指出政府給人民哪些權利,而是強調人們應該學會如何使用這些權利。
“科學”主要指與愚昧、落后、盲從相對立的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
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提出:陳獨秀在《新青年》中指出,科學與民主,是當今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只有將這兩位先生請進中國,才能改變中國的現狀。陳獨秀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擺脫奴隸的、保守的、想像的陳舊狀態,成為自主的、進步的、科學的新青年。“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指民主democracy;科學science。)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釗:民與君勢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復辟的人,都是國家公敵。
陳獨秀:從歷史進化的觀點出發,說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歷史發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大家應該對民主制在中國的實現充滿信心。
新文化運動強調,人們要用理性和科學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凡是經不起科學法則和理性法庭審判的,無論是誰遺留下來的,都一文不值。只有提倡科學,才能破除對封建君主的迷信,真正實現人的解放。
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舊道德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是“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