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3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本作為美國在遠東的反共堡壘的作用加強,美國開始積極扶植日本。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日本最終擺脫經濟困難,走上經濟振興道路提供大好時機。美國向日本訂購了數十億美元的為侵朝美軍服務的“特需定貨”,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生產的發展。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日本企業界通過為美國侵朝戰爭提供服務獲得的巨額利潤,不僅擺脫了經濟困境,而且促進了資本的積累和擴大生產。日本政府利用有利的形式,不失時機地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并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同時,鼓勵居民高儲蓄,增加國內居民的投資。特別重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經有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如此種種因素,推動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1960—1970年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周報》統計,當時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進一步閱讀建議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金重遠主編:《20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復旦大學出版杜xx年版。
劉緒貽主編:《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史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xx年版。
黃安年主編:《美國社會經濟史論》,山西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
黃安年主編:《二十世紀美國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段炳麟主編:《世界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王斯德、錢洪主編:《世界當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版。
c.e.布萊克,e.c.赫爾姆賴克:《二十世紀歐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覺非主編:《歐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版。
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xx年版。
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