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3
[英國的福利國家政策]
英國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還實行福利國家政策。福利措施一方面是階級調和的產物,另一方面是勞動人民自己爭得的權利。英國的社會福利保障政策可以追溯到16xx年的《濟貧法》和工人自己舉辦的自助機構!稘毞ā分皇菫樯鐣夏骋徊糠秩颂峁┝松畋WC,但是,在蕭條的時候會為本來已經很緊張的財政增加壓力。19xx年英國提出了實行社會救濟與社會保險相結合的建議,1929年,在經濟大危機時英國政府撤消了救濟機構,實行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工人自己舉辦自助機構,是由工人自愿建立,為其成員提供保險津貼的一種組織。
社會保障在實踐中發展的同時,在理論上也取得了突破;舨忌捅庸畔嗬^提出了福利經濟理論,同時又產生了福利國家理論。社會保障制度的真正實施是19xx年《社會保險法》的強制推行,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強制推行的失業保險法。1941年6月,丘吉爾任命牛津大學的教授貝弗里奇研究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1942年“貝弗里奇報告”出臺。該報告認為:(1)應該保障人人有免于貧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業的自由權利;(2)所有家庭應按統一標準上繳捐款和領取津貼而不受收入的限制;(3)社會保障應實行統一的行政管理;(4)社會保障有三種辦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自愿保險。
1945年,英國工黨逐步推行貝弗里奇計劃,先后頒布了《家庭補助金法案》、《保險法》、《工傷福利法》、《醫療保險法》等。1948年艾禮德宣稱英國已經是福利國家,后來,保守黨也將社會福利當做“競選禮物”取悅民心。社會保障的范圍進一步擴大,1970—1971年度統計,在英國的財政支出中,住宅、環境服務、科技、保健、個人社會服務、社會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務共占59.93%。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安全閥”對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做出了貢獻,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權利,有利于促進公平和效率,成為政府干預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但是,社會福利制度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社會福利開支加重了所得稅賦和財政負擔,削弱了勞動力市場的自發調節機制,一方面引起失業增加,一方面使資本和專業人才外流,最終拖累經濟的發展。另外,福利國家的運轉造成了臃腫的機構和管理不善,造成了經濟的巨大浪費和效率低下。
[撒切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thatcher,margaret hilda),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英國保守黨政治家,首相(1979—1991年在任)。畢業于牛津大學索默維爾女子學院,先后獲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并任該校保守黨協會主席。1954年獲稅務律師資格。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61—1964年任麥克米倫政府年金和國民保險部議會秘書。1965—1969年先后擔任保守黨住房與土地事務發言人、運輸事務發言人、教育事務發言人、燃料與動力事務發言人等。1970年保守黨上臺,在希思內閣中任教育和科學大臣。1975年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1983年6月,1987年6月兩次連任。她既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國20世紀內任職時間最長的政府首腦。在職期間,撒切爾夫人對內推行以抑制通貨膨脹為首要目的的貨幣主義政策,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外鞏固和發展英美特殊關系,重視西歐防務體系的加強,她的各項政策被稱為撒切爾主義。1990年11月,因堅持反對歐洲一體化與閣員產生分歧,失去內閣支持。1991年4月正式去職,由梅杰接任。后以男爵身份進入議會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