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3
[法國的計劃指導型經濟]
本目主要講了四個問題。
1.經濟模式的形成:(1)確定發展方針。二戰后,法國加大了政府干預的力度,以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經濟發展的目標。1946年10月,法國第四共和國正式成立,共產黨、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組成聯合政府,開始聯合執政。三黨聯合政府確定了大規模實施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建設福利國家的發展方針。(2)混合經濟模式形成。次年,共產黨退出聯合政府,第四共和國依然執行既定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并逐漸形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人企業共存的混合經濟模式。
2.經濟模式特征:政府通過提高國有企業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進行全面指導和調節,并且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使計劃達到預期目的。
3.經濟模式主要內容:第一,擴大國有經濟成分。(1)大規模的國有化。戰后,政府通過推廣國有化運動,將大量企業國有化,使國有經濟在法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國國有企業涉及面廣,而且占據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不僅在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以及銀行和保險等部門占有統治地位,而且還廣泛分布于制造工業部門,以及電子、航空、信息處理等新興工業部門,這是其他西方國家所沒有的。到1982年,法國的煤氣、鐵路、郵政、電訊、電視廣播等行業的國有化率為100%;電力、煤礦、航空、銀行、煙草等行業的國有化率為90%;鋼鐵、造船等行業國有化率達到80%以上。許多國有企業規模龐大,實力雄厚,集中化程度高。1984年法國營業額最大的10家公司中,國營企業占了9家。在美國《幸福》雜志公布的世界100家最大的工業排名中法國有9家,其中國有企業占了5家。大規模的國有化使法國經濟發展具有濃厚的國家主導的色彩。(2)國有化企業的缺點:競爭力差,缺乏效率,難于參與國際合作。(3)國企的改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發起了大規模私有化運動,改組國有企業,將大型國有企業私有化,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第二,政府制定經濟計劃,對經濟發展實行計劃指導和調節。(1)表現:從1946年到1992年,政府連續實施了10個計劃,規劃經濟發展方向,確定總體目標和長遠戰略。(2)計劃的特點:指導性計劃,其中規定的一些指標對企業、尤其是私有企業沒有強制性,主要是為企業決策提供具有權威性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據,而且政府采取激勵措施來推動計劃的實現。第三,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為大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經濟成就及地位:法國的政府干預模式,不僅使法國成為西方國家中惟一實行有明確經濟發展計劃的國家,重要的是使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1951—1981年法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4.8%,超過美國和英國。1990年法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8022美元,僅次于美、日、德。
[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本目主要講了四個問題。
1.經濟模式的形成:(1)經濟改革的背景:聯邦德國成立時,經濟尚未完全恢復,政治上還不是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復興經濟。(2)經濟改革:與西歐其他國家不同,1949年上臺的阿登納政府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改革,推行的經濟改革主要是廢除以行政控制為特征的中央統制經濟,建立介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