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眾圣徒為核心,天堂地獄善靈惡鬼皆入畫中,經受折磨而痛苦的形象與金碧輝煌的天花頂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雄偉壯烈之中平添了肅穆恐怖之感。藝術家晚年對來世日益增長的關注體現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開朗琪羅自己,都沒有在他對未來世界極端悲觀的描繪中得到寬恕:他把自己繪成圣人巴塞洛繆手中拿著的一張被剝下的人皮。《最后的審判》的藝術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于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來,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審判日大發慈悲。
5、文藝復興的傳播和意義:
(1)傳播:意大利→西歐諸國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
(教師可簡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的成就;“日心說”等自然科學成就。)
(2)意義:
①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②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2)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對人民進行嚴密的精神統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靈魂救贖”,即人生下來就有罪,只有信仰上帝,跟隨耶穌才能得救。就“靈魂救贖”而言,最初強調的是個人信仰的作用,后來,神學家們又加上了種種繁雜的宗教禮儀,而且必須得到神職人員的幫助,靈魂才能得救。在經濟上,天主教會還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并征收什一稅,對各國人民大肆搜刮。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選侯之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二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的騎士,交通不便,關卡林立,幣制龐雜,局面混亂。同時,教皇不僅掌握著天主教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直接支配各國天主教會,甚至還可以干涉各國的內政,可以解除一國臣民對該國君主的效忠誓約。隨著14、15世紀西歐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西歐各國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實現教會的民族化。
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視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源地。
【備課資料】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教會
天主教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392年,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由于政治區劃和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龐大的羅馬帝國全境在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部分。基督教從3世紀以來,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西派以羅馬為中心,傳播于高盧、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區,通行拉丁語,又稱拉丁教會。東派散布在馬其頓、希臘半島至埃及及其以東地區,通行希臘語,又稱希臘教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設東都于拜占廷,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部教會中漸居首位,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6世紀,羅馬主教在羅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并擴大統轄范圍,進一步提高羅馬主教的權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使東部教會依附于國家政權,并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