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2)主張:
①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他在研讀《圣經》中,提出了關于靈魂得救及救贖的新觀點:人的靈魂只要依靠個人虔誠的信仰就可得救,不需要教會神職人員的干預;信仰的唯一依據就是《圣經》,而不是天主教制定的神學。“很顯然,當錢幣扔在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边@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
②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
④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
4、擴展及意義:
(1)擴展:
①路德教派:宗教改革后,德意志東北部的薩克森、普魯士等地的諸侯國成為路德派新教國家,并乘機奪取天主教會的財產,同天主教諸侯抗衡。信奉新教、舊教的各諸侯國發生了多次戰爭。1555年,經過長期戰爭,雙方締結了奧格斯堡條約,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即各諸侯國有權決定自己臣民的信仰。從此,路德創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廣大地區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傳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區。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北歐(瑞典、丹麥、挪威)、美國
②加爾文教派: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宗教改革是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加爾文教義傳入英國,成為英國清教徒的宗教信條。加爾文派→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
③英國國教:16世紀英國專制王權與羅馬教廷爭奪英國教會最高統治權和經濟利益的斗爭加劇。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縱議會實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后通過法令禁止向教廷納貢,取消其最高司法權和其他種種特權。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最高首腦,建立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國教會。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國國教會,規定官方教義和禮儀,鎮壓不服從國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頒布《公禱書》和《三十九條信綱》,規定英國國教的教義,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原則,否認教皇的權力。在17世紀英國革命中廢除作為維護專制君主制和對抗清教運動的工具的國教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再次恢復國教會,并企圖轉向羅馬舊教。1688年政變后國教會深受加爾文教影響,逐漸變成資產階級化的教會。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英國(仍是封建教會)→愛爾蘭、蘇格蘭和英屬殖民地。
小結: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造成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新教形成三大主流教派即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派,結束了天主教在西歐一統天下的局面。路德教派主要分布在德意志北部和東北部以及北歐、美國等地;加爾文派主要分布瑞士、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或者圣公會主要存在于英國的都鐸王朝時期。
(2)意義: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合作探究】比較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同:(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