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大型油畫《西斯廷圣母》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懷著虔誠的心情譜寫的一曲圣母贊歌,被認為是圣母畫中的絕品。拉斐爾一改中世紀以來的圣母像中冰冷、僵硬,的形象,將她描繪成美麗、溫柔、充滿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婦女。她為手中懷抱著的基督洋溢著坦然的驕傲。又因為她將把心愛的兒子奉獻給人世,臉上又洋溢著犧牲精神的母愛。這種偉大的母愛,體現在身著簡樸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婦女身上。
頭巾與裙邊。側身站著隨同前往人間報信的是大天使圣瓦爾瓦拉。畫面左下端,是前去歡迎圣母子降臨的教皇西斯托斯。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圣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云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圣徒瓦爾瓦拉。教皇穿著沉重的法衣,用手指著圣母應該去的大地。圣徒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圣母面容秀麗而沉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拉斐爾過去創造圣母形象,總是極力追求美麗、幸福、完好無缺、更多地具有母親和情人的精神氣質和形象。而這幅《西斯廷圣母》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這幅畫沒有藝術上的虛偽造作,只有驚人的樸素,單純中見深奧。畫面像一個舞臺,當帷幕拉開時,圣母腳踩云端,神風徐徐送她而來。代表人間權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華貴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誠地歡迎圣母駕臨人間。另一側是圣女瓦爾瓦拉,,代表平民百姓來迎駕。她的形象嫵媚動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轉過頭,懷著母性的仁慈俯視著小天使,仿佛同他們分享著思想的隱秘,這是拉斐爾的畫中最美的一部分。人們忍不住追隨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終與圣母相遇,這是目光和心靈的匯合。
圣母的塑造是全畫的中心。初看不覺她在動,只要注目審視,仿佛她正向你走來,她年輕美麗的面孔莊重、平和,細看那顫動的雙唇,仿佛聽到圣母的祝福。
趴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臨,稚氣童心躍然畫上。據說,這兩個小孩是拉斐爾有一天在面包房前看到的,便迅速把他們天真的樣子畫下來,加在這幅畫上。
【備課資料6】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于1475年3月6日誕生于文藝復興勝地佛羅倫薩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父親羅多維柯•波納洛蒂是小城的市長。米開朗琪羅出生后,體弱多病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由一位奶媽喂養。
米開朗琪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薩居住,并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13歲時,父親送他到佛羅倫薩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琪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一年以后,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琪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少年之作《階梯旁的圣母》以圣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技巧。
17歲的米開朗琪羅用大約兩年的時間在圣斯比里托修道院院長管理下的一所醫院研究解剖學,在停尸房里探索人體的奧秘。圣馬可修道院修道士薩伏那洛拉于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琪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了大理石群雕圣母憐子像——《哀悼基督》。雕像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瑪利亞抱著躺在雙膝之上的死去的兒子,默默地俯視著他,在沉思中哀悼自己的愛子。整座雕像沉浸在恬靜的氣氛中。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現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文主義關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群像的三角形構圖和極為精致的細部刻畫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這一作品成為米開朗琪羅第一個震驚藝壇的杰作。熟諳人體解剖學的雕塑家把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的耶穌裸體——頭顱、軀干、雙臂以至全身刻畫得如此逼真,人們很難相信這一杰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于是米開朗琪羅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終生唯一的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自留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