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練習鞏固:1、戊戌變法運動最深遠的歷史影響在于 a、促進思想啟蒙 b、發展資本主義 c、推動政治改革運動 d、掀起民族民主革命 2、戊戌變法的最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
a.徹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 b.發展社會經濟 c.推動政治改革 d.促進思想啟蒙 3、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一敗一成,就中日兩國進行社會變革的內部條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國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穩定性,對社會變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國未能如日本那樣從舊的統治營壘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國的維新變法缺乏人民群眾反封建斗爭的配合 ④中國的變法是依托舊政權進行的,未發生權力中心的轉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戊戌變法失敗的最主要的客觀原因是 a、袁世凱出賣維新派 b、光緒帝被囚禁 c、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 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 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瓜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海內驚惶,亂民蠢動……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恐懼回惶,不知死所!肿誀柡螅噬吓c諸臣雖欲茍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臺事后(中國臺灣割讓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賄賂昏行,暴亂于上,胥役官差,蹙亂于下,亂機遍伏,既無強鄰之逼,揭桿斬木,已可憂危! - ——摘自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 在這次上書中(上清帝第五書),康有為圍繞召開國會、定憲法的主張,進一步提出變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親自主持大計,宣布變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變法的具體方案和步驟,依次推行,是中策;責成督撫在各省實施新政,……是下策。 —— —— 摘自《中國近代現代史》 材料四: 惟中國風氣未開,內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惟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 —— 摘自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回答: (1)從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為主張變法的主要意圖是什么?對此應如何評價?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其依據是什么? (3)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發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感嘆,請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 6、(寧夏高考文綜)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為在受光緒皇帝召見時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摘自《戊戌變法》) 材料二: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工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笨涤袨榈摹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發了極大震動,不僅頑固派堅決反對,而且不少維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黃遵憲也難以接受,帝黨領袖翁同龢也斥之為“說經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緒皇帝下令毀版。 (摘自《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閑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余處,連帶關系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夢蕉亭雜記》)回答下列問題。(18分)(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希望“變法三年可以自立”的歷史背景。(6分)(2)戊戌變法的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據上述材料,分析維新派在變法中的失誤之處。(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