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光合作用
2.增加礦質元素的供應,提高葉肉細胞的葉綠素含量。3.控制溫度,大棚作物白天可適當降低溫度,夜晚適當提高溫度。
從光合作用的原料看:
1.增加作物周圍二氧化碳濃度。2.合理灌溉,增加植物體內的水分來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師活動】肯定學生的結論,確定本節課的中心:說古論今談如何增加光合作用效率。
陽光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陽光被綠色植物吸收利用,使千姿百態的植物界得以郁郁蔥蔥,植物為人類及所有動物制造有機物,使其得以繁衍和生存。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十分重視陽光與作物生長的關系,對于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早有記載。例如:《周禮》中記載:“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詩經》中說:“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學生活動】翻譯以上兩句古漢語,并分析其中的含義。
“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意為樹木有的喜陽光,適宜種在陽光充足的山南,有的喜陰暗,適宜種在光線較弱的山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意為梧桐生長在那朝陽的地方。
【教師活動】以上兩句古漢語反映了古人對多種植物的陰生和陽生之性已有了明確的認識。有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強的光照才能生長發育良好,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這類植物屬于陽生植物。有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大強的光照不利于其生長發育,也就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這類植物屬于陰生植物。
【學生活動】就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哪些植物是陽生植物,哪些植物是陰生植物。
【教師總結】我們應根據植物的生活習性因地制宜地種植植物。例如,古書中記載:梧桐“陽木也”,“桐之性皆惡陰、寒,喜明、暖,陰寒則難長,明暖則易大。”又如古書中對荔枝、龍眼的陰陽特性也有記載:“荔枝屬火,宜使向陽;龍眼屬水,宜向陰”“當日荔枝,背日龍眼。”可見掌握植物陰陽之性,因地制宜地種植是栽培成功。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供應呢?
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周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影響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一般占空氣體積的0.03%,當植物旺盛生長時,所需的二氧化碳就更多,若只靠空氣中二氧化碳本身的濃度差所造成的擴散作用滿足不了植物對二氧化碳的需求。那么,如何提高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呢?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要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討論的中心)。
得出結論:作物需要良好的通風,使大量空氣通過葉面,使光合作用正常進行。
【教師活動】肯定學生的分析,并進行歸納總結。
陽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根系吸收的水分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把植物種成一定規格的行列,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使植物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使流動的空氣送進農田的四面八方,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齊民要術》中提到種植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風”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古書中還記載:“種植桃、李、梨、柿三丈一樹,八尺為行,果類相從,縱橫得當。”“通風見日,實大而美。”即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作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作物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