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光合作用
鎂元素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植物缺鎂時,葉綠素不能合成,在老葉上表現為缺綠,嚴重影響光合作用的效率。
鉀元素能促進糖類物質運輸到儲藏器官,并促進儲藏器官合成多糖,例如,種植馬鈴薯、水稻、小麥等以收獲淀粉為主的作物要多施鉀肥。植物缺鉀時,蛋白質分解,葉綠素破壞,葉色變黃卷曲,莖桿易倒伏,抗旱抗寒能力降低。
提出問題:如何進行合理施肥?
【學生活動】結合教材“生物的新陳代謝與植物的礦質營養”一節討論如何進行合理施肥。
結論:1.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和需肥規律施肥。2.可以進行根外施肥。
3.與豆科植物進行間種和輪作,提高土壤的肥力,使植物獲得更多的氮肥。
4.發展生態農業,動物的糞便、沼氣池的沼渣、養魚塘的塘泥、河水表面的藻類(因為含有能固氮的藍藻,因此含有大量的氮肥)等均可作為肥料。
5.將植物秸稈尤其是豆科植物的秸稈進行深耕翻壓,也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教師總結】我國古代農業注重并大量施用有機農家肥料的歷史源遠流長,《齊民要術》中指出豆類植物是作物最好的前茬,如“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并總結了20多種輪作的方法,充分肯定了豆類植物輪作的地位,使我國的傳統農業走上了種地養地的道路。我國有“莊稼要長好,底糞要上飽”,“莊稼上底糞,糧食打滿囤”,“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的農諺,足以說明礦質元素對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作用。但是過多地使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板結,使水體富營養化,因此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生態農業。
另外,選擇具有優良性狀的雜交品種也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措施。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研究的三系配套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世界上幾十個國家推廣和應用,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問題。這個內容我們將在下一章進行介紹。
要點提示
1.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要從光合作用的條件——光和葉綠體中的色素與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等方面考慮。
2.提高作物周圍的二氧化碳濃度及增加施用礦質元素一定要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3.在講礦質元素對光合作用效率的影響時,要注意將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并向學生滲透生態農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