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
第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思維拓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
糟粕”,還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創造;無論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還是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借鑒、汲取,都是建立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的。
辨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解析: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的(基本)重要途徑。途徑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來源:ks5u.comz_x_x_k]
第二,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①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53頁1段
②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53頁最后1段 54頁2段
【知識點撥】文化創新與文化繼承
1.創新與批判繼承的關系:批判繼承是基礎,是起點;創新是在批判繼承基礎之上融會新實踐經驗的升華創新,是發展;有批判繼承才有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文化。
2.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教材53頁第1段
【注意】不能離開傳統而空談文化創新,否則文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和延續性。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文化傳統的選擇性繼承。任何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摒棄民族的優秀傳統而從頭開始。一旦離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改造,進行文化創新,發展民族的先進文化就會失去根基。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綿延至今,歷經興衰而光焰不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黏合劑、凝聚力。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進行認真審慎的分折、過濾、選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即“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此外,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以德治國、修身為樂”的重德精神;“重人輕神、人貴物賤”的人文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等等。所有這些,經過改造都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建設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
【知識卡片】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交融”三個概念的區別
一般而言,用“交流”一詞,更側重與描述行為、說明過程;用“融合”一詞,更側重與描述狀態、說明結果;如果用“交融”一詞,那就是既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狀態,也表達交流與融合的結果。
【知識拓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應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義,防止西方國家以文化為手段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輸入它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學習和借鑒外國文化,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具體分析西方文化,真正做到擇其優而祛其弊。二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努力實現西方文化的中國化。三要堅持從現階段實際出發,為現階段任務服務的原則。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既要看到我們的優勢,更要看到我們的差距和不足,從而以博大的胸襟、積極的態度,開展對外經濟文化的合作與交流,學習外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經驗和進步文化成果,以服務 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