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七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教學設計
以上我們談到的優化趨向在現實生活中未必都能做到,比如就有個這樣的故事(展示圖片)。
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學生歸納、分析:原因在于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人數雖然多了,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結構,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消磨,結果各要素的力量內耗了,出現了1+1+1=0即<3的效應。結構要素互不合作,處于無序狀態。
設置活動3:為三個和尚設計管理組織方案,使他們協調統一始終有水喝。比比誰的方案最有創意!
學生四人一組,分組討論,并說出自己的方案,教師簡單評價。
教師總結:同學們設計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創意,無論哪種方案,同學們都考慮了從整體著眼,優化組合,達到整體最優的目標。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就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設計了一些方案,我們看他是怎么設計的:
第一座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個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滿了。
第二座廟:老和尚立了新廟規,三個小和尚,誰水挑得多,晚上吃飯加道菜;誰水挑得少,沒菜,吃干飯。這一來,小和尚們爭著挑水,一會兒廟里的水缸就滿了。
第三座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們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連成一個輸水管,河邊裝一個轱轆。第一個和尚搖轱轆,水桶上去了;第二個和尚站在高處,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個和尚在廟里接水,把水缸裝滿。三個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輪換。
教師歸納總結:第一座廟的和尚發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協作、團結的精神,搞了“機制創新”。
第二座廟的和尚訂了新的廟規,這就是“管理創新”。
第三座廟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輸水管道,三個和尚靠技術創新解決了吃水問題。
我們今天教材的知識就學到這,請同學們(可以選一位或幾位同學)把今天所學的內容歸納一下。
學生自主歸納體系:一對關系──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一個方法──系統優化的方法(系統含義、基本特征、實踐上和認識上的要求)。
教師歸納總結、升華。
歸納總結: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我希望通過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系統優化的方法的學習,有助于指導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同學們要樹立全局觀念,以大局利益為重。最后我說這樣一句話:一條鎖鏈最脆弱的一環決定其強度,希望每個同學能成為鎖鏈中最堅固的一環,用自身的力量去為集體、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課后作業】按系統優化原則,請為班級出謀劃策,如何提高本班的整體水平?
整體上:如班集體的教育影響力是個體無法實現的。班風影響人的品格狀態,學風影響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力。有序性:班級中主導作用是老師,教師中核心作用是班主任,班集體的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其中關鍵作用是班干部的核心力、“領頭羊”的示范力;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從班集體發展的趨向來看,是師師合作、師生互動、生生互幫越來越好,情感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