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途徑
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和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17.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納百川”“博采眾長”,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18..“文化齊魯,風揚天下”。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會徽《齊魯風》以“山”字為基礎形態,表意泰山,體現山東;中間一座高峰,寓意先進文化,又暗含孔子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泰斗地位。彩虹當空舞,鳥兒振翅飛,黃河水滔滔,三者的形態巧妙融合,象征著山東文化燦爛繽紛、源遠流長,更預示著山東文化產業將要騰空飛越,而這一切,都被賦予一個詩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煌煌詩作《詩經》中,赫赫有述我齊魯人文風情的《齊風》和《魯頌》。現代與遠古相對接,美術與文學相碰撞,產生了文博會會徽響亮的名字——《齊魯風》。《齊魯風》閃亮登場,凝聚了參與者的聰明才智,體現了公眾的熱情支持。
(1)文博會會徽《齊魯風》的設計是如何體現文化創新的?
(2)《齊魯風》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苗登宇、副教授孫大剛等創作的,因此有人認為,文化創作源于文化創作者的想象。談談對這種觀點的認識。
19.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談到了對外來文化應該發揚“拿來主義”,實質上也涉及到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鼓吹“文化虛無主義”或“文化拿來主義”,全盤否定民族傳統文化,主張全面移植外來文化。
(1)“文化虛無主義”或“文化拿來主義”與魯迅先生所主張的“拿來主義”有何本質區別?
(2)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我們應當怎樣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參考答案
1-5:dabbc6-10:abdbb11-15:caabb
16.(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偉大動力,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2)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17.不矛盾.(1)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文化交流中“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借鑒、交流、融合、合作、共處.(3)只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只有“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文化.
18.(1)①《齊魯風》以“山”字為基礎形態,融合了彩虹飛舞、鳥兒飛翔、黃河滔滔三種形態,表達了山東文化產業將要騰飛的事實,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②《齊魯風》的設計體現了現代與遠古相對接,說明文化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齊魯風》被賦予一個詩意的名字和浪漫的想象,這是文化創作者的藝術想象和加工,說明文化創新要充分發揮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
④《齊魯風》閃亮登場,凝聚了參與者的聰明才智,體現了公眾的熱情支持,說明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
(2)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①文化創作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創作者的作用,也離不開文化創作者的想象。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作者必須自覺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