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師 (精講)由此可見,農業地域類型是農業分工在地域上的具體表現。在一定的國家或地區,農業生產地域類型表現為不同級別的農業區域。不同功能的農業區域,有著不同的農業條件、特點、潛力、優勢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生產就顯得十分重要。
(承轉)但是,在同一區域,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發展狀況是不同的。請同學們看書討論兩個問題:
1.農業生產布局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2.農業地域類型是怎樣形成的?
生 (分組討論并作答)1.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表明,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到商品化生產,從“小而全”到“專業化”,從分散到集中,從“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從粗放型到集約型,代表著農業生產布局的發展趨勢。
2.農業地域類型是農業生產分工在地域上的具體表現。
師 第一個問題好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斷變化,所以,從生產目的到耕作方式再到生產規模都不斷發生著變化。
第二個問題則較抽象。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同。自然條件、交通運輸、科技水平、有關政策等因素,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一般條件,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則具有更加深刻的原因。農業地域分工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每個地區除滿足區內的需要外,還能夠向區外提供比較多的商品性農產品。因此,各地區農業的商品化生產,是農業生產地域分工的主要標志。如: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美國的商品谷物業等都是在地域分工的前提下形成的。
(拓展提升)了解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布
師 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農作物分布區域。
師 (承轉)由于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多種農業地域類型,如:熱帶遷移農業、商品谷物農業、乳畜業等。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從不同側面對這些農業地域類型進行分類,形成不同的農業生產類型。
板 書:
世界農業生產類型
師 (精講)按生產對象的不同,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按投入多少分為粗放型農業與集約型農業;按產品用途分為自給農業與商品化農業。那么,它們之間各有什么不同呢?
課件展示:
資料(一)“自給農業與商品化農業的影像資料”(如教材圖3-14)
師 請同學們比較,二者的區別主要是什么?
生 (合作探究,回答)自給農業是農民在小塊土地上,用傳統的農具種植多種農作物,以求自給自足,用來出售的農產品是很少的。主要分布在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
商品化農業是在較廣闊的耕地上,利用現代耕作方式,大規模經營,農產品商品率較高,價格較低。多分布在發達的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新開發區。
師 對,像熱帶雨林地區的熱帶遷移農業就是自給農業,而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則是商品化農業。
課件展示:
資料(二)“集約型農業與粗放型農業的影像資料”
請同學們思考:(1)什么是集約型農業?分哪幾類?
(2)粗放型農業與集約型農業有何不同?
生 (合作探究后回答)
1.集約型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投入比較多的勞動、資金和技術,以增加農產品的產量。集約型農業分勞動集約化、資金集約化以及技術集約化三大類。
2.粗放型農業一般分布在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