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②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原因:a.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b.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水利事業的發展
c.水利施工技術的提高
概況:
a.內地:原始社會 ;春秋時期的 ;戰國時期的 ;
西漢的 ;東漢 治黃。
b. 邊疆:西漢時期,在西域出現地方特色工程 。
三、“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時期,由于生產力不夠發達,農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隸的集體勞動。
②特點:大多采用 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
2.自耕農經濟
①原因:春秋時期,隨著 和 的進步,使個體農耕有了技術的
支持; 的出現又使個體農耕有了物質基礎。
②產生:產生于春秋時期,并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
③評價:
優點:自耕農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因此生活穩定;農民是小生產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弊端:a.小農經濟規模小,“男耕女織”的簡單性別分工,使它很難擴大再生產,而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對手工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的需要有限,也會逐漸阻礙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到近代后期,它已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b.自耕農經濟承受風險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請思考2:評價中國古代的自耕農經濟。
【知識拓展】
1.精耕細作
是以一家一戶為經營單位,在一定面積土地上,采用較先進技術措施,進行細致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內容包括:生產工具的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耕作方式的演變。
2.千耦其耘
是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奴隸在田間集體勞動。《載役》說:“千耦其耘”,描寫的就是這種勞動場面。監督勞動者勞動的是“田畯”,有時主人也親自來檢查。如《甫田》說:“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3. 自耕農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的條件
首先是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這樣的環境少戰爭戰亂之苦,才能為自耕農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其次是沒有天災,統治者也要重視水利的興修。
三是統治者的剝削要適度,輕徭薄賦,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空間等。
這說明小規模的自耕農經濟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有限,風險較大,因此有較多的不穩定因素。
【走進高考】
例1.(上海歷史)一項考古統計表明,我國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120余處,其中長江流域90余處,黃河流域12處,另有閩、浙、臺數處。炭化粟粒、粟殼遺存40余處,分布于山東、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區。據此可以推斷①我國已由采集進入種植的時代②我國的原始農業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間糧食品種已有交流④我國北方種植糧食早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