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 b.
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時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芍陂
解析:a。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鄭國渠位于關中平原;靈渠在廣西境內;芍陂位于今安徽壽縣南。由提上的“三國時蜀相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應在當時蜀國境內,所以應選a。
例3.(天津卷,39)糧食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閱讀以下圖文材料產,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萬公頃,1790年前后英國開始使用打谷機,以后使用許多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糧食總產量17xx年為3.175百萬夸特,1845年為18.665百萬夸特(夸特:計量單位)。
(2)歸納材料二中18至19世紀英國農業發展的狀況。(3分)并具體分析農業進步與工業發展之間的關系。(4分)
材料三 我國糧食產量1959年3400億斤,1961年2950億斤(人均約440斤),1978年6000億斤,1984年8000億斤(人均約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國糧食生產的不同狀況,(2分)并從經濟體制角度說明其原因。(4分)
(4)綜上,指出古今中外促進農業發展的共性因素。(2分)
解析:
(1)材料一表明從西周到戰國產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說明了中國農業的發展。發展的原因可以從生產關系、生產工具、水利工程的興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課本所學知識就可以。
(2)材料二英國農業的發展則與圈地運動、新技術和農業機械的運用有關。英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是相互促進的。要緊緊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結合歷史事件的相關背景支分析,抓住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
(3)把糧食產量的階段和中國農業政策結合起來去分析。
(4)三段材料農業的發展都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及生產力(生產工具)的發展相關,要抓住這條主線。
答案要點(63分)
(1)戰國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提高)。鐵農具、牛耕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鄭國渠、都江郾),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確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運動,新農機、新技術的使用,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發展)。
農業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工業革命為農業提供了更多新農機,促進農業發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糧食產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運動削弱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