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教案
8、關于國民革命的結局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總體上是失敗的。①階段性成功的表現: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實現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部分目標。②總體失敗的原因:中國社會的性質并沒有改變;國民黨由革命走向反動;北洋軍閥的統治被推翻,又確立起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
9、關于第一次國共合作問題
①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a、從國內國際形勢看,華盛頓會議后,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略中國,扶植各派軍閥,又聯合干涉和鎮壓中國革命;一戰期間有所發展的民族工業,戰后又重新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在帝國主義策動下,軍閥混戰不斷,國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b、從中國共產黨方面來看,二七慘案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勝利。c、從中國國民黨方面看: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后的孫中山深感國民黨改組的必要性。
可能性:a、國民黨是當時中國比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孫中山也真誠歡迎中國共產黨同他合作。b、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c、共產國際的幫助,使國共合作成為可能。
②合作的方式:第一次國共合作采取的是黨內合作方式,即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③合作的實現: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三大”政策。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標志。
④合作的成果:a、建立黃埔軍校,大革命期間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b、國共合作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領導下,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的新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 c、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一。 d、國共兩黨合作北伐。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武漢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 e、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爭,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漢口和九江英租界,這是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第一次從帝國主義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權益。 f、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⑤合作的破裂: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領導權,先后制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破壞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國共關系徹底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