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教案
2、關于國共兩黨實行“黨內合作”的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當時力量還很弱小,國民黨是當時中國有影響力的大黨,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種形式容易被國民黨接受;有利于共產黨員以合法的身份公開領導工農運動;也有利于推動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投入革命,從而把國民黨改組成為四個革命階級聯盟的政黨。②“黨內合作”不是共產黨并入國民黨,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都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保持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3、關于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關系
新三民主義是綱領,是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實現綱領和目標的手段。新三民主義的實質是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正如毛澤東所說:“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沒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時期中都是偽三民主義或半三民主義。”
4、關于新三民主義對舊三民主義的發展:增加了反帝國主義與反封建主義的內容
①舊三民主義主要是反對滿洲貴族統治,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新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主張民族平等的內容;②舊三民主義是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新三民主義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權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張在反帝反封建基礎上的普遍平等。③舊民生主義提出“平均地權“的主張,新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使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這樣新的民生主義就和“扶助農工”的政策緊密結合起來。④由于新三民主義貫徹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精神,其基本原則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治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即它是反帝反封建的,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相結合的,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5、孫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實踐活動(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894年-19xx年 推翻清王朝的斗爭:創立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創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發動鎮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領導辛亥革命。
19xx年-19xx年3月 創建民主共和國:建立中華民國,出任臨時大總統;頒布一系列法令措施;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發布《告各友邦書》。
19xx年3月-1922年 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領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
1921年-1925年3月 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1921年同馬林會晤;召開國民黨“一大”,改組國民黨,提出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創建黃埔軍校;1924年底北上,發表《北上宣言》,發起國民會議運動,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
1925年3月12日逝世。
6、關于北伐勝利進軍的表現
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北伐基本上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張作霖也龜縮到了京津一帶。北洋軍閥在全國的統治基本上被推翻。 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北伐勝利進軍使帝國主義非常恐慌,他們制造了一系列慘案來干涉中國革命;漢口、九江英租界的被收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氣焰。③實現了革命重心的轉移。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使武漢成為全國革命的重心。④擴大了革命區域。隨著北伐勝利進軍,革命區域從珠江流域擴大到長江流域。⑤有力的配合和支持了工農運動。北伐軍所到之處,工農運動蓬勃發展;農村中成立了農民協會,建立了農民的政權和武裝。 總之,北伐戰爭是國民大革命的主要形式,體現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愿望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