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第一冊教學設計
二、分析詩歌意境特點。
三、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四、體會襯托等藝術手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卞之琳的詩歌繼承了傳統詩歌中含蓄的特點,即重視“未言之意”“不盡之言于言外”。在閱讀中,可借此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通過和詩人另一首《古鎮的夢》作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了解詩人創作的特點。對詩人意象的擷取、意境的創造特點有一個認識。
[難點、重點分析]
一、意象特點的分析。
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寂寞”“寂寥”的內涵。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這兩首詩。
二、展開聯想和想象,補充詩歌細節。
引導題:
《寂寞》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3)試描繪小孩子的一個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可以描繪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
(3)人們是如何對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現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導致死亡?
(2)死亡動作、眼神、心理是怎樣的?
(3)死亡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
《古鎮的夢》
1古鎮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2古鎮上沒有出現的人,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群體?有何特點?
(以上問題,言之成理即可,主要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三、比較《寂寞》《古鎮的夢》這兩首詩意境各有何特點。
(一)分析意象特點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個什么形象?詩中“蟈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夢”指什么?如何理解“做著夢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別人的夢”“敲沉了別人的夢”?
3《古鎮的夢》反復強調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哪一塊石頭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表現了什么?
討論交流:
1小孩子是被“寂寞”貫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個“寂寞”的載體。“蟈蟈”“夜明表”等意象分別襯托了小時的寂寞、死時的寂寞。
2指人們貧瘠、封閉、空虛、迷蒙、麻木的生活狀態。詩人從古鎮的眾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與更夫兩種類型,借以概括陰慘的社會環境與苦難的人生命運。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現了這個古鎮的人們浸沉在這種生活狀態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發作者極其悲痛的悲劇情感。
3“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表明人們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現了中國下層人民每一家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暗寫了人們的生存狀態。人們在命運面前都有著深深的惶惑、痛苦與悲哀。“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也能引發我們的思考:什么人家門關得嚴密?(答案可以見仁見智)或許不得而知,也許這正是此詩的妙處吧。
(二)分析意境特點
1詩歌《寂寞》是如何營造意境,表現“寂寞”這樣一個主題的?
2如果用《古鎮的夢》詩中的一個詞語概括這首詩意境的特點,你認為哪一個詞最合適?說說理由。
討論交流:
1一首八行的詩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繪了一個小人物從童年到死亡的靜態而緩慢的一生,充滿了感情。詩歌從孩童寫起,似乎暗示著“寂寞”與生俱來。長大后,日夜操勞,夜間也不得停歇,與夜明表時時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連生時的這份慰藉也不能帶走。詩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本詩選取了“蟈蟈”“墓草”“夜明表”這樣幾個意象,作為主人公活著和死亡的寂寞的見證和承擔之物,訴說著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態,突出了這樣的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