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第一冊教學設計
生6說:“從‘相關鏈接’上我們知道‘1947年7月,奧斯威辛集中營舊址被辟為揭露納粹戰爭罪行的博物館’,這告訴我們作者所寫確系作者直接或間接的所見所聞。”
“你所說的‘間接的所見所聞’是什么意思?小說不也是可以寫間接所見所聞嗎?”我靈機一動,繼續問。
生6說:“我所說的‘間接的所見所聞’是指作者聽導游所說和博物館所記的人或事。”“導游所說是真是假?博物館呢?”似乎看到一線曙光的我連忙追問。
生7說:“導游所說、博物館所記都是真的,有歷史記載為證。”
“那小說呢?”我意猶未盡地問。
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之后,一名幸存者在整理死難者的眼鏡
“小說可以虛構。”一群學生回答說。到此,本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這是學生幫我完成的,或者說是師生共同解決的。
上述三個問題及解決情況是我始料未及的,但這一過程又令我欣喜。因為我從中看到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智慧。
教后反思,感慨有三:第一,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智慧不可小視,學生同教師一樣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大有挖掘的空間。第二,教師要十分重視學生自主閱讀中產生的個性問題,不能僅看結果,更要注意思維的過程;察微知著,因勢利導。第三,教師要正視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勇于與學生一起成長。
《唐山大地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慘烈程度,思考地震帶給了人們什么。
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概括、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地震留給人們的思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XX年我國人民抗擊“非典”過程中涌現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導入課文。
導語:1976年,我國也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大災難——唐山大地震,具體情形如何請看第4課《唐山大地震》(節選)。
二、探究
老師組織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探究形式可由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
問題1:地震后的看守所是怎樣的?犯人為什么沒有逃跑,反而去救人?
問題2:地震后資希圣和那些盲人在干什么?
問題3:“大戶”是怎樣形成的?“大戶”的解體說明了什么?
問題4: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很少,但從字里行間卻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結合具體例子談談你的理解。(可由此延伸至有關報告文學的知識)
三、小結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是巨大的,可人們面對災難的勇氣卻是值得敬佩的。但,災難之前的人們是否一無所知,怎樣讓災難受損的程度降至最低,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人們去思索。
四、遷移
人類歷史長河中有數不盡的災難,有人類自己的流血沖突,有自然帶給人類的無情毀滅。那么,人類應如何與自然相處呢?(引入對防震抗震、自然資源、環保等問題的討論。可擇其一,視時間而定。)
五、總結
從地震帶給人們教訓的角度總結。
《中國現代詩二首(一)•死水》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鑒賞本詩借物描寫抒情曲折達意的協作特點。
教學重點:以美為丑、以美寫丑的技巧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七子之歌》你們會唱嗎?(齊唱)作者是誰?
二.聞一多簡介:現代詩人,著名學者、民主戰士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我們要寫聞一多頌!”(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