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第一冊教學設計
討論、明確:這種情節表面上似乎與文章主題無關,但魯迅所描繪的這樣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見。正是這些閑人,使“他走進無物之陣,所遇見的卻是對他一式的點頭。他知道這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的戰士都在此滅亡,中了炮彈一樣,使猛士無所用其力”。那正是這些愚昧麻木的國民,深受重壓而至死不悟。不僅殘害自己還束縛別人;正是這些麻木的靈魂使夏瑜(魯迅小說《藥》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間尺掉進了“無物之陣”而無所用其力。
文中寫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熱鬧,城里的人民,都奔來瞻仰國王的“大出喪”,“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這就是魯迅曾在“幻燈片”中見到過的民眾,是作者深愛著但又憎惡的“路人”。他們與為“復仇”而獻身的眉間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強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來表現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主題,那就是改造“國民性”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改造國民性的必要與艱巨。
二、分析文章主題
討論、明確:在回顧自己的半生經歷時,魯迅曾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懷疑什么?懷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者,他們假借革命的名義,殺害了多少無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墳•娜拉走后怎樣》)。辛亥革命果實之被篡奪,秋瑾、徐錫麟等的壯烈犧牲,袁世凱的大殺革命者,“五卅”慘案,“女師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血腥屠殺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魯迅的學生劉和珍等倒在血泊中……這些“血的游戲”把魯迅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也激發了他的反抗的、復仇的怒火。《鑄劍》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構思的。作者就是要通過本文,來表達出自己強烈的“復仇”精神。
三、分析描寫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寫人物的手段多樣,請舉例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
1簡潔的外貌描寫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須黑眼睛,瘦得如鐵。他并不言語,只向眉間尺冷冷地一笑,一面舉手輕輕地一撥干癟臉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臉。”這個句子寫出了黑色人的特點,強調了他的“瘦”,給人一種堅毅、冷酷、嚴峻的印象。
2精練的語言描寫
例如:“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已有準備在這里了!”眉間尺的父親帶著凜然與堅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靜地交待后事,“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一句,寫出了人物的性格。
3細膩的心理描寫
例如:“他看見他的母親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體都在顫動;低微的聲音里,含著無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轉眼間,又覺得熱血在全身中忽然騰沸。”寫出了眉間尺面對母親時的復雜心態,既有內心的愧疚,又有為父報仇的激動。
4生動的細節描寫
例如:“一個最有謀略的老臣獨又上前,伸手向鼎邊一摸,然而渾身一抖,立刻縮了回來,伸出兩個指頭,放在口邊吹個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態,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