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第一冊教學設計
三.填空:“——————,戶樞不蠹!钡纳下摗魉桓
流動的水不會腐敗變質。因為它有生機和活力,水中會有水草生長,游魚小蝦生存。相反,不流動的水就會因為缺乏生機和活力而變成一潭死水,時間一長,還會腐敗變臭。正如咱們西安的護城河東北段,因為城墻沒有全線貫通,水就變成了一潭死水,雖武警官兵幾次清淤,但很難治本。因此政府決定將火車站那段城墻連接起來,也是更好更完整地保護古城墻。但現在你從那一段地方路過時有什么反映或感覺?
——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詩卻就是以“死水”為題的。作者為何要寫死水?他筆下的死水有什么特點呢?請先一起誦讀《死水》。
四.鑒賞本詩
1.他筆下的死水有什么特點呢?——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2.死水里有什么?破銅爛鐵,剩菜殘羹,油膩霉菌,白沫花蚊青蛙
3.作者對這一潭死水的評價是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4.“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但遠遠看上去效果怎么樣?
銅——綠成翡翠,
鐵——繡出桃花。
油膩——織出羅綺,
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綠酒,
白沫——如同珍珠
5.看到這么“美”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感覺?想到了什么?
——感到惡心,令人發(fā)嘔,想到了綠頭蒼蠅,散發(fā)著難聞臭氣的鮮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繁華美好,實際腐朽骯臟不堪。
5.怎樣理解死水和死水中的現象?怎么理解本文的寫法?
——本詩寫于1926年4月。作者22年赴美留學,26年懷著對祖國的強烈思念回國,但看到的是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令他極度失望,在《發(fā)現》一詩中他痛呼:“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正是這種為現實所打擊了的愛和期望,成為本詩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層根基。
附:《發(fā) 現》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作者以新穎恰切的比喻破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比做一溝絕望的死水”,他滯塞、污穢,毫無生氣,骯臟不堪。作者還故意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綠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來反襯銅綠、鐵銹、油膩、白沫等丑惡的事物,目的是為了揭露舊中國表面的繁榮下腐朽骯臟的本質。那些紅燈綠酒、珍珠羅綺所構成的斑駁陸離的世界,掩飾不住腐朽統(tǒng)治者的腥臭爛污。拆穿了看,偌大的一個國家只不過是“花蚊”逞兇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場所,幾只“青蛙”的鼓噪鳴叫也并不能為它增添半點生氣。
詩人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諷的手法,實寫虛擬,巧妙配合,創(chuàng)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死水”再加“絕望”,是詩人對現實的堅決否定,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批判精神。本詩美丑交織,形成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丑惡的事物被描寫得越美,越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詩人將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隱藏在華美的意象和艷麗的辭藻之后,從而加強了否定現實的力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