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第一冊教學設計
四、作業
比較魯迅小說《藥》《阿q正傳》中的“看客”形象與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處。
《十八歲出門遠行》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編入高中新教材的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故事情節極不合情理,而語言新奇獨特、別具一格。教學時應首先讓學生對余華及先鋒小說的特點有一個初步了解,為后面理解小說主旨做好鋪墊。其次應注重閱讀文本,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荒誕情節背后隱含的寓意,把握小說人物的情感變化,體會新奇獨特的語言給小說帶來的很強的可讀性,以及這種獨特的修辭方式在表達內容上的作用。再次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認識,滲透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和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切入點
小說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傳統小說明顯不同,這為教學時從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可能:
1.從關鍵詞“旅店”切入。“旅店”一詞在小說中共出現19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斷重復要尋找“旅店”,最后發現“旅店”竟是那遍體鱗傷的“汽車”,小說中的人、事、情幾乎都與“旅店”(汽車)有關,可以“旅店”為輻射源生發聯想,引出討論、探究的話題。
2.從關鍵句切入。類似“我還沒走進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說中出現了5次,結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和它們遙相呼應,這句話為什么不斷出現?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問題的探究,帶動對全篇的理解。
3.從情節切入。這篇小說中有哪些荒誕的情節?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從情緒切入。主人公在尋找旅店的過程中,情緒的不斷變化,構成了小說的一條線索,情緒是怎樣變化的?通過回答該問題,牽引情節,體味主旨。
教學時要關注小說的兩條線索:一、“我”自始至終在尋找“旅店”;二、隨著情節的發展,“我”的情緒在不斷變化。設計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整體感知入手,找好切入點,然后深入體味,總結提升,最后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了解相關資料,相互交流
(為理解課文做相關知識準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
余華,浙江海鹽人。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內地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說受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荒誕小說的影響。《十八歲出門遠行》是其成名作,顯示出了一種與傳統小說不同的現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其中《活著》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其作品中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了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起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并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的獨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實的文本世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8歲,陽光燦爛的日子,剛剛走出了夢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動的你多么想探尋一下更為遙遠的世界!可是,當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會像你想像的那樣嗎?《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了一個18歲孩子初次出門遠行的故事,或許對你認識這個世界有些啟發。
2.速讀課文,然后回答:小說主要講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