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一 : 王某辭去職務到一家外資企業打工 , 月薪是 3500 元人民幣。
材料二 : 某股份有限公司高薪聘請總經理 , 盡管許諾年薪 100 萬元人民幣 , 但久尋未果。
[ 師 ] 久尋未果 , 令人深思。但如果 " 眾里尋他千百度 , 驀然回首 ,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么這 100 萬元年薪和材料一中王某的 3500 元月薪屬于何種分配呢 ?
[ 生 ](對照課文內容): 王某的收入屬按勞動要素分配 , 總經理的收入屬于按管理要素分配。
[ 師 ]( 評價過渡 ):是的。那么 , 由這么多分配方式構成的分配制度到底叫什么呢 ?
[ 生 ] 我國現階段采取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師 ] 分配制度是生產關系的重要方面 ,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勞 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 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那么 , 為什么在我國現階段 , 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 ,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呢 ?
注意一:正確認識我國 " 分配方式 " 應克服的誤區
誤區一 : 勞動收入等于按勞分配收入。
按勞分配收入一定是勞動收入,但是勞動收入不一定是按勞分配收人。例如 , 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是勞動收入,但不是按勞分配收入。因為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 ; 而個體勞動所得是同個體私有制相適應的分配方式。
誤區二 : 凡是公有制基礎上進行的分配就是按勞分配。
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進行的分配就是按勞分配。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必須體現勞動者的意志和利益 , 為實行按勞分配提供了一種可能 , 但不能說凡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分配就是按勞分配 。 例如 , 過去我國實行的 " 平均主義 " 的分配方式盡管是在公有制基礎上進行的分配 , 但它無視勞動的差別 , 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與不干一個樣 , 勞與酬脫節 , 收人的多少沒有體現勞動的差別。它不是按勞分配 , 而是與按勞分配相對立的一種分配方式。
誤區三 : 凡是工資收人都屬于按勞分配。
這要作具體分析 , 在我國全民所有制經濟和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中普遍實行的工資制是按勞分配的具體形式。工資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兩種基本形式。除工資外還 有獎金、津貼等額外報酬作為補充。但在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中 , 勞動者的工資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工資的實質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 , 反映了雇主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誤區四 : 非勞動收入就是剝削收入。
非勞動收人是相對于勞動收入而言的。目前在我國的非勞動收人中有的是剝削收入。例如 , 在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中的私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雇傭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而獲得的收人。有的卻不是剝削收人 , 如債券的利息收入 ,股票的股息收入 , 雖然不屬于按勞分配 , 但也不是剝削收人。由此可見 , 剝削收入一定是非勞動收入 , 但非勞 動收入不一定是剝削收入。
誤區五: 按資金分配和按資本分配是一回事。
按資金分配和按資本分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都屬于投資分配 , 二者不同的是 : 按資本分配一般是指在私營企業和 " 三資 " 企業中的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投資者按 資本的多少來占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 它屬于剝削收入。按資金分配一般是指 我國公民購買股票、債券獲得的股息、利息 , 出租財產獲得的租金以及銀行儲蓄所得的利息等 , 它不是剝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