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案例走近秦皇漢武
正方一辯():不知道對方同學知不知道這樣一首歌謠:“河陽在前,谷池在后,且糞且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边@說的是什么?漢武帝大興水利呀!老百姓的日子可比秦始皇時好過多了。
反方二辯():既然你們認為漢武帝簡直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帝王,我倒要請教對方二辯:太史公司馬遷僅僅對李陵之事作了一些辯解,就遭宮刑,這又作何解釋?
正方二辯():老師、各位同學,大家都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其實,在我方的辯詞中,根本就沒有說過漢武帝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主,我們也不至于到了為達目的而不顧基本常識的地步。我要告訴對方同學的是,作為人的漢武帝,是不可能沒有錯誤的,就如對司馬遷處以宮刑。但這畢竟在漢武的一生中所占比例甚微,哪里能同始皇帝的暴政“有口皆碑”同日而語。「螞r《資治通鑒》中說漢武帝“晚而改過”呢?
主持人:下面請正方二辯向反方一、二辯依次提問。反方的回答時間共計2分鐘。
正方二辯():歷史書上清楚地寫著,秦朝有人口 萬,而被迫服各種勞役的就有150萬人以上,男人不足,婦女也被征出運糧餉。請問對方一辯,這會導致怎樣的結(jié)果?
反方一辯():請正方同學不要舍本逐末,有意轉(zhuǎn)移視線。實際上我方從未否定過秦始皇的暴政,也不想否認。我要告訴對方同學的是,我們今天要辯論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誰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大,而不是誰的過錯多。不錯,始皇帝確實有一些被稱為“暴政”的做法,但這同他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文字,創(chuàng)立中央集權(quán)制度相比,只能是非常次要的方面。唯物主義不是要求看問題抓主流嗎?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這些才是秦始皇最具魅力的地方,要不然他憑什么在影響世界的100位歷史人物中,排名第18位呢?請問對方同學,你們所說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世界歷史上排名多少位?
正方二辯():請問對方二辯,就以你的說法,不知“焚書坑儒”算不算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什么樣的重大影響?
反方一辯():主持人、各位同學,首先我們必須肯定,同任何重大歷史事件一樣,“焚書坑儒”不可能不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影響。至于什么影響,我方從實際出發(fā),得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從客觀上講“焚書坑儒”確實對當時的文化起到過箝制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剛剛在眾多諸侯國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各派學說盛行,思想極其混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比統(tǒng)一思想,鞏固國家統(tǒng)一更為重要和急迫的呢?至于對后世思想文化的影響,“焚書坑儒”實在微乎其微,因為秦朝統(tǒng)治只有XX年,他的這種文化政策并沒有延續(xù)下去。倒正是因為漢武帝的“獨尊儒術(shù)”,才形成了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文化專制局面,若說消極影響,可以說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
(在具體的辯論過程中,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延長辯論時間和環(huán)節(jié)。)
主持人:下面有請老師對辯論作點評。
老師:同學們好!聽了同學們今天的辯論,真有如沐春風之感!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在辯論中唇槍舌劍,言之成理,論之有據(jù),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真是后生可畏呀!其實,今天的論題是一個老題目,也是一個千古難題。對于秦皇漢武,歷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在不好分出個誰高誰低。有一句古詩寫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都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我認為,他們到底誰的功勞更大,這一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了歷史、看待歷史的觀點和方法,還有我們所要擔負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