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中外交流
②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適當介紹幾句古詩,影視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約2分鐘)
師:期中考試已經結束,試卷還沒有批完,總的來看,考的不理想,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嗎。我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糾正自己的錯誤,現在我們繼續學習新課,請同學們將書翻到:
第13課 漢朝的中外交流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約10分鐘)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合書布點〕(約10分鐘)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學講述教材內容,然后由其他學生補充。強調當有同學講述時,其他同學要注意聽,不得隨便插話,如有不同意見,必須在他人陳述完之后,舉手發言。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西域 狹義 廣義
西漢初年→漢武帝時→漢宣帝時→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漢明帝時
↓ ↓ ↓ ↓ ↓ ↓
匈奴控制→張騫出使→西域都護→失去控制→斷絕往來→班超經營
↙
絲綢之路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西亞→大秦
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佛教 兩漢之際 漢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陽白馬寺 使中國文化別開生面
(說明:學生述點情況不好,幾位同學只能就“張騫出使西域”說一些內容,沒有層次,沒有條理。“絲綢之路”和“佛教東傳”的內容沒有人能說出來。補充的同學也都是圍繞張騫出使西域來說,有位同學說出了“博望侯”這個詞。班超,學生沒有人知道。但大多數知道“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兩個成語。)
△布點小結
本課內容難度較大,要求大家記的內容比較多,涉及到兩個地理概念(西域和絲綢之路)、兩個杰出人物(張騫和班超)、一個宗教問題(佛教東傳)。張騫不要寫錯了,這次考試寫錯別字的比較多,寫錯別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課我們學習的是“漢朝的中外交往”,這里涉及到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樣判斷的,我們前面學習過秦朝的疆域,也學過漢朝的疆域,我們取哪個時期的疆域為中國的疆域呢?這里有一個的標準――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也就是說我們取的標準是清朝中期的疆域為標準,以后我們所講的“中外交往”都以此為標準。
〔分層推進〕(約20分鐘)
△再讀教材
△快速提問
①西域(西漢時,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統稱為西域,這是狹義的。廣義的西域包括蔥嶺以西更遠的地方)
指導學生看教材p70《絲綢之路》,找出陽關、玉門關、蔥嶺、南山(今昆侖山)、北山(今天山)
②漢朝與西域的關系
⑴西漢初期,西域的情況(為匈奴控制)
⑵漢武帝為什么要派張騫出使西域(為聯絡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蔥嶺以東的控制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