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4.你知道“九鼎”的去向嗎?(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
(3XX年后的紀元3世紀,周王國最后一任王姬延在位,那時國土更小,政府更窮,姬延靠著借債度日,負債累累,無法支持。他就悄悄地把九鼎熔化,陸續出賣還賬。等周王國被秦國滅掉時,九鼎已賣了個精光)
5.根據學生介紹的情況,教師可酌情補充宋襄公爭霸失敗、秦穆公西霸及南方吳越爭霸等基本情況。
三、關于合縱連橫
1.戰國時代,除了使用武力之外,還有什么特點?
(各國還不斷展開政治、外交上的攻勢)
2.六國合縱抗秦為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一致,“朝秦暮楚”,立場不堅定)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旨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小國林立;大國爭霸;政變不斷發生;不斷有舊國滅亡,新國興起;一次大戰調整一次霸權;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總之,此時的社會主題是:動蕩、變革、爭霸。
課堂辯論
(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在戰斗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于延緩作用。各國諸侯為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 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同時,各諸侯國在戰爭中增進了民族融合。大國爭霸、兼并的過程,也是國家趨于統一的過程。
輕松五分鐘
(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按照小組的順序,每組說出一條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成語典故,不許重復、不許間斷,如間斷重復,即被淘汰。看哪些組獲勝。
如學生說的不全,教師可補充:老馬識途、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一鳴驚人、負荊請罪、退避三舍、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一鼓作氣、管鮑之交、東施效顰……
給你一個挑戰
(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請一同學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戰國七雄”方位圖。
我們一起來接受一個挑戰:設計戰國七雄方位歌謠,看誰設計的歌謠既準確,又方便記憶。老師也參與設計。
設計完的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老師的作品也參與展示,并一起進行點評。對優秀的作品,給以鼓勵。
(教師的設計如下:齊、楚、秦、燕,東南西北分四方,趙、魏、韓,從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并充分發揮互評的作用)
教師對同學們的回放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可引導補充。例如發言最積極的是誰,問題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誰,哪個小組組織的匯報最精彩,誰的“戰國七雄歌謠”設計得最有創意,等等。
布置作業
把收集到的成語故事或改寫成劇本、或畫成圖畫,貼到“歷史學習留言板”上。教師對作業情況進行打分,計入個人檔案。
〖教案說明〗
1.本教學設計重在學生活動,教師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參與其中。
2.注重學習興趣及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