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如學生說的不全,教師可補充:老馬識途、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一鳴驚人、負荊請罪、退避三舍、完璧歸趙、紙上談兵、毛遂自薦、一鼓作氣、管鮑之交、東施效顰……
給你一個挑戰
(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請一同學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戰國七雄”方位圖。
我們一起來接受一個挑戰:設計戰國七雄方位歌謠,看誰設計的歌謠既準確,又方便記憶。老師也參與設計。
設計完的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大家,老師的作品也參與展示,并一起進行點評。對優秀的作品,給以鼓勵。
(教師的設計如下:齊、楚、秦、燕,東南西北分四方,趙、魏、韓,從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并充分發揮互評的作用)
教師對同學們的回放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可引導補充。例如發言最積極的是誰,問題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誰,哪個小組組織的匯報最精彩,誰的“戰國七雄歌謠”設計得最有創意,等等。
布置作業
把收集到的成語故事或改寫成劇本、或畫成圖畫,貼到“歷史學習留言板”上。教師對作業情況進行打分,計入個人檔案。
〖教案說明〗
1.本教學設計重在學生活動,教師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參與其中。
2.注重學習興趣及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3.在評價方面做進一步探索,設計了“精彩回放”這一環節。
4.本課亮點:教師設計問題,參與學生的質疑過程;課堂辯論,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設計戰國七雄歌謠,培養創新能力。
〖教案點評〗
本節課最突出的特點有三個:
1.教師在注意“知識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同時,重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學匯報”“質疑”“課堂辯論”“給你一個挑戰”等環節的設置,在學生活動中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三者實現了比較好的整合。
2.課堂始終體現了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師始終把自己融入學生當中,參與他們的活動,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平等、有興趣的學習。
3.難能可貴的是,在課堂評價上,做了很有益的探索,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精彩回放”環節的設置,為學生互評提供了舞臺。這里體現了設計者的獨到之處。總之,這節課作為常規課的教學,較之我所看到的教學設計,更具特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鑒性,符合歷史課改理念。
4.你對齊桓公稱霸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并說明理由。(旨在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認同感,學以致用)
(教師可小結:經濟建設才是根本,軍事力量的強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講究策略,重用人才等)二、關于問鼎中原
1.楚國是不是周初的分封國?(旨在聯系舊知識點)
(不是。當周朝已有政府組織數百年之久時,楚部落還只是一個部落,它是一個新興的力量)
2.還記得九鼎嗎?你能從問鼎事件中讀出何意?(旨在聯系舊知識點,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鼎,象征九州,成為夏、商、西周三代傳國的寶物。周王朝掌有它,是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憑證。楚國問鼎,是挑戰王權,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3.其他諸侯國能否去“問鼎”?(旨在培養學生的推斷能力)
(其他諸侯國在理論上還是周王室的分封國,因此不能去“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