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教學案
2.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知道齊桓公稱霸及其條件,晉楚爭霸,晉分三家,
合縱連橫等歷史事實。
3.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戰爭的影響。
【自主學習】
請你認真閱讀教材34—35頁“齊桓公稱霸”一目的內容,回答1-4題:
1.春秋時期指的是前770年到前476年。“春秋”的名稱因何而來?
“春秋”的名稱來源于魯國的編年體史書《春秋》。這部史書記載了公元前8世紀—前5世紀的歷史。因此,人們把這段歷史成為春秋時期。春秋與戰國合稱東周。
注意:春秋、戰國、西周、東周,以及后來的西漢、東漢都是后人的稱呼,在當時是沒有這樣的名稱的。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東周的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洛陽在東,西安在西,所以分稱東、西周。
2.在圖中填出春秋五霸的名稱。(略)
3.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①任用管仲為相, 改革內政,發展經濟.使齊國富強起來.
②以“尊王攘夷”為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
4.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諸侯會盟。
請認真聽“退避三舍和問鼎中原”的故事,回答5題:
5.每個故事涉及到哪幾個國家?那幾個重要人物?什么重要戰役?結果如何?
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問鼎中原
相傳禹鑄九鼎,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XX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XX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里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后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后,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