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4)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與行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體奔放。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從原始時代到三國兩晉時期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認識到了漢字發展的基本規律。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漢字不僅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本身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書法藝術,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今天,在國際社會上不斷掀起學習漢字和漢語的高潮,期望大家在校學習期間,認真學習漢語,為中華文明的更廣范圍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課堂鞏固:
簡述從商朝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演變的歷程。
(1)商朝出現比較成熟文字甲骨文,這是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朝是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的開始。商周時代還有金文,這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進步。
(2)秦朝統一文字,在全國推行小篆;在民間,小篆演變為隸書。隸書是漢字形體發生的最大變化,漢字告別古文字階段,進入今文字的行列。
(3)東漢時隸書演變為楷書。
(4)魏晉南北朝后,楷書成為漢字的主要書寫字體和漢字的規范字體。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
第4課 諸子百家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學派、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2)根據春秋戰國的社會背景,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要主張。
(3)通過整理諸子百家簡表,訓練學生使用表格整理歷史知識的技能。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張以及教育成就的介紹和評價,培養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評價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以及結合背景分析理解各派的主要主張;啟發學生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初步認識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教會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孔子的教育主張和儒家不屈精神的學習,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人生態度。
通過對諸子百家思想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重點是孔子、孟子及其主要主張。
難點:對諸子百家各派的思想主張的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語:今天,老師要送給大家幾句名言:“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道這些名言都是出自誰的口嗎?你還了解孔子的其他思想嗎?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五單元第4課——《諸子百家》(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孔子的地位。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頓、達爾文、培根、阿奎那、伏爾泰、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