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2、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首先孔子主張“仁”,也就是“仁愛”,這是孔子的思想主張的核心。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孔子的“仁愛”并不是無差別的愛,而是在維護舊的奴隸主貴族統治秩序基礎上的“仁愛”,是有階級性的。今天,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有用嗎?雖然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階級性,但是從社會倫理道德的范疇理解,“仁愛”思想要求人們有愛心,相互尊重,這是中華文明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愛”思想還要求為政者執政愛民,對于我們今天的政治建設有重大的借鑒作用。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教育”都與儒家思想有直接的關系。其次,孔子主張“禮”,主張貴賤有序,諸侯越禮不可忍,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再次,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德”政,反對任意刑殺和苛政,要求統治階級愛惜民力,以德治民,其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勞動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產發展的。
3、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使廣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推動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聯系當今教育的普及。二是孔子根據積累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今天看來仍是比較科學的教育主張,如“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相互學習等方法,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4、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后來《論語》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學生必讀的“四書”之一。孔子所創立的儒學,經過后人的發展,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背景。
(1)戰國時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
(2)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時代大背景,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百家爭鳴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3)各國的政治變革與互相競爭需要理論指導。在尖銳的斗爭中,實力無疑是基礎。然而,沒有合宜的謀略,優勢也可能轉為劣勢,所以當時統治者對人才智謀相當重視。
(4)當時諸侯國紛爭林立,政治空隙比較多,思想自由寬松,這種環境便于知識分子自由討論問題,施展才華。
(5)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的思想家。
(6)不同階級、階層對社會變革現實發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爭鳴局面,實際是經濟基礎變革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必然反映。
2.百家爭鳴的形成。
所謂“百家爭鳴”,是形容學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學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