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四、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我國農業歷史悠久,精耕細作是傳統是傳統農業科技的特點。在眾多的古代農學家和農業巨著中課本選擇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作范例因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綜合性農書,該書反映了中國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農業科技全面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中國和世界農學史上居重要地位。該書對兩漢以來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技術做了系統和精彩的總結,嚴謹、詳明,堪稱后世農書的典范。
課堂鞏固
看書完成下列表格
姓 名 時 期 稱 謂 著作或成就 主 要 內 容 價 值
扁 鵲 春秋戰國之際 名 醫 “四診法” 這種四診法,至今仍被中醫所沿用。
華 佗 東漢末年 名 醫 麻沸散、
“五禽戲” 他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全身麻醉藥劑,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的醫生,比歐洲早16XX年。
張仲景 東漢末年 著名醫學家 《傷寒雜病論》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的原則。 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后人譽為“醫圣”。
賈思勰 北魏 杰出的農學家 《齊民要術》 總結了我國古代北方農業技術成果包括農、林、牧、副、漁的農業百科全書。 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包括農、林、牧、副、漁的農業百科全書。
第3課 漢字的演變
-、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識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了解甲骨文和其他文字的演變,引導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和認識歷史事物,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搜集各種漢字字體的資料,概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特點,制作“漢字演變簡表”,培養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通過對漢字的演變及漢字造字方法的了解,真切感受到漢字是美麗的文字,中華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認識到漢字在維系中華民族發展和團結,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漢字對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
二、教學要點
重點:甲骨文和漢字的演變。甲骨文在漢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應重點掌握。漢字的演變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應作為重點。學生要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能識別幾種主要字體。
難點: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幾種字體離我們很久遠,識別比較困難,所以把漢字的演變作為本課一個難點。可利用一些圖片資料,結合通俗的講解來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書寫漢字,閱讀漢語報刊雜志,你們知道漢字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嗎?知道漢字的字體嗎?知道商朝國家檔案用什么文字書寫、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閱公文嗎?要深入的了解這些知識,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教學——漢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