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3
理解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堅決制止舊勢力,堅持改革的史實,學習那種頑強的意志力和除舊布新的勇氣,樹立銳意進取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學習毅力和承擔挫折的能力。
教學要點
重點:(1)民族大融合,這是本課的主題。本課在講述北魏建國、統一北方、改革的史實中,也貫穿了民族融合逐漸形成并達到高潮的這條主線。(2)孝文帝改革,這是本課的核心。
難點: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民族融合并不簡單等同漢化。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我們坐的方凳、圓凳、吃的燒餅、蒸饃等,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民族大融合的產物。那么,我國的民族大融合發生在什么時期?它是怎樣進行的呢?
2、探討新課:
一、北魏統一北方
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思考: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
十六國時期,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建立后,通過長期征戰,于439年統一北方。
師介紹鮮卑族:①鮮卑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鮮卑族的一支,發源地在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③東漢末年開始遷往內地,逐漸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學習農耕,過定居生活。
你是怎樣理解北魏學習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統一戰爭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數最多的漢族的反抗,因此,實行漢化政策,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北魏雖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產方式與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實行漢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發展、封建化和鞏固統治。北魏的漢化政策對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間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化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一)、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加強同漢族地主的聯系,也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2、遷都的作用:是為了加強同漢族地主的聯系,更好地吸取漢族先進的統治經驗。
(二)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北魏統一北方后,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鮮卑族為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拓跋部為鮮卑人的一支。自東漢末年以來,逐漸南遷。南遷后,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農耕并逐步過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鮮卑族杰出首領拓跋建立魏國,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分裂局面。
2)改革的內容:①遷都洛陽② 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3)、主要措施:
a:規定鮮卑族改穿漢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