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三、朗讀第三部分,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說“我是不系之舟”,這個“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作者為什么說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確:1.抒發了依戀北大而又最終將離開北大的復雜感情。因為北大不僅僅是母校,它是師長,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環境的束縛,始終勇往直前,駛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
3.“十三歲的際遇”使作者有緣“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終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向往著大海的波濤,尋求新的開拓和發展,與入學初“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應。
五、含英咀華 品味語言
本文語言文采斐然,請你仿照示例,也對你認為美的語言進行賞析點評。
示例:
原文:“短短的頭發,天真的目光,還不滿十四歲,完全是一個一腦子浪漫念頭的小女孩,對什么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紛揚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著藍色羽絨衣,在結冰的湖上面擲下一串雪團般四處迸濺的清脆笑聲。如今,秋風又起,樹枝樹葉交織出金色的穹隆。落葉遍地,踩上去很柔軟,好像此時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
賞析:這段文字將兩年前的天真活潑、好奇,兩年后的沉靜、敏感、多情寫得十分生動具體,特別是將清脆笑聲比作雪團四處迸濺,通感的妙用,將“我”的天真活潑描寫得十分傳神。另外,作者寫心情也獨具一格,她寫秋風起,樹葉黃、落葉遍地,無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靜、敏感、多情,字里行間有詩畫般的情意流淌。
同學在個性品評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練習拓展:
聯想造句:
①自從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車窗外一掠而過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夢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識來對付的、不折不扣的現實了。
自從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脫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
本文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我”的驚奇、喜悅、感動之情。文章開頭段,寫作者在七歲時看到那張“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種莫名的驚奇、喜悅和感動之情,這種感情貫穿于文章的始終。其中有才進校門,參觀北大圖書館引起的驚奇、感動之情;有走進圖書館時的激動不安和驚喜之情;有對北大的同學、北大的氣氛和北大的老師的喜愛、贊賞與感激之情;有在即將離開母校時的無限眷戀、惆悵之情;也有駛向知識海洋深處,為北大增光添彩,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的壯志豪情;還有夢幻中暮年歸來,再次輕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這條感情線索穿起了“我”從七歲到十六歲這段生活的回憶。
六、合作探究 深度開掘
1.文章題為“十三歲的際遇”,這個際遇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我愛北大”“我的學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憶”為題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稱,但有時也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為什么不顯得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