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成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項為之強 “強”通“僵”
省略字: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省略句: 群鶴舞(于)空 使之(與)臺齊 驅之(于)別院
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五、說一說
1.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性的說一說。
明確:觀蚊成鶴: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請用自己的話將三件事向大家復述一遍,同學認真聽好,并作適當點評。
六、練一練: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
2.學習借助聯想、想象形象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清代沈復的《幼時記趣》。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記憶,在我們的記憶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純真的詩;是一只放飛憧憬的小鳥;也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上節課,我們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掃除了文字障礙,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來更加具體地感受一下沈復幼時的童真童趣。
二、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詞語是什么?你根據什么做出的判斷?
明確:本文中心的詞語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斷方法有:找標志詞——“故”、或根據上下文內容的關系來判斷——概括和具體、或根據上下文的結構來判斷——總分結構等
2.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時的生活中產生過類似的“物外之趣”嗎?(討論回答)
明確:①、私擬作群鶴舞空…昂首觀之,項為之強。②、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怡然稱快。③、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驅之別院。
譬如,騎在竹竿上想象成揮鞭策馬馳騁沙場的場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產生的連篇的浮想等。
3.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理?
明確:從生活的態度上看對生活的熱愛、平日細心的觀察、想象的奇特、純真的童心是產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熱愛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純真童心
這些樂趣反映了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練習”第一題。
明確:
一、有好的眼力:“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二、有愛好觀察的習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這樣,癩蛤蟆當然就成了“龐然大物”、撲向小蟲的動作當然就是“拔山倒樹而來”了。
三、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