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7歲:從泛黃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驚奇、喜悅與感動,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內心。
10歲:乘車經過北大校門,固執地扭過頭去不看北大。——現在若看了,以后再來上學就“不新鮮”了。
13歲:到北大讀書。
16歲:已是來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了。
每一階段的生活片斷都緊緊扣住“我”與“北大”的“塵緣”,引出對13歲際遇的敘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兩年里積攢下來的那么多話,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來”,就是為了引出下文對13歲際遇的集中的敘寫。
4.作者兩年來思想感情的變化:
剛進入北大:“一腦子浪漫念頭”,“對什么都充滿了興趣與好奇”
入校兩年后的秋天:“心情不勝涼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5.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過兩年的學習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長和成熟。
二、朗讀第二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概括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幾層。
2.“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這一句話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過讀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對北大的評價,試把這些精彩的語句和語段找出來。
明確:1.第二部分:寫“我”在“北大”三年的學習生活。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6-9):寫北大圖書館給“我”的影響。
第二層(10-11):寫北大的人:同學與老師。
第三層(12):總結來到北大兩年來的感受——難以用“得失”二字來衡量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
2.兩句相輔相成。上句是作者對北大在學術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則表達了要為北大創造更輝煌的業績的雄心壯志。
參觀北大圖書館時,這句誓言“驟然顯得蒼白無力”,作者“心頭涌起一種近乎絕望的感覺” ——沒有自信,覺得渺小
兩年學習后,作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為她“展示了一個動人的新世界” ;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
3.
北大的書 最初的感覺 后來的感情 對學校評價 個人成長
個人誓言
“蒼白無力”,
心中感到
“近乎絕望” 開始“進行
探尋”,逐漸
變得“沉靜、
愉悅、安詳” “真理之光”
為學生打開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四個“開始”,三個“渴望”
北大的人 學生 師長 對學校評價 個人成長
肖像 “專注而入迷”
“高聲爭論” “紳士風度”
“談笑風生” “一條生命飽
滿的河流……
向那充滿希望
的未來流淌。” “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
歡笑而格外
充實”
品質 “敏感”
“純潔”
“犀利”
“機智”
“生機勃勃” “和藹可親”
“平易近人”
“嚴謹治學”
“誠懇做人”
作者通過談北大的書和人,形成了對北大的評價:
1.北大為一個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擁抱永恒的小女孩打開了一扇神奇的窗子,從這微風吹拂的窗口,透進純潔的真理之光。……北大為我展示一個動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純潔,言談到犀利與機智,……為的是永不厭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氣氛。
3.北大就是一條生命飽滿的河流,它從90年前的源頭出發,向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