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三讀——賞讀
就詩歌的意境、抒情、語言等方面對詩歌進行賞析。
交流、點評。
四讀——吟誦
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寫 作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本單元的寫作訓練:
本單元教學目標是繼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表達,注重自己內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過寫作與他人交流。為了讓學生能用詞達意,必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注重積累,準確用詞。自我修改作文是較好的方法。
學習目標:
能認識到好文章必須具有真情實感,學會說真話,抒真情。并在作文實踐中仔細體會。
課堂學習:
一、讀短文 明要求
真情實感是作文的價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編亂造,弄虛作假,這是作文的大忌。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試題中,直接寫明要求有真情實感的就有很多,有的雖然在提示中沒有寫明,但在評分標準中非常強調。從作文教學的發展趨勢看,對作文的真情實感的要求必定會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記敘性作文。怎樣在作文中如何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呢?先請同學閱讀課本知識,歸納出要點。
明確:
第一:“只要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和認識,寫出來的文章就可達到說真話、抒真情的要求。”這是要求。
第二,多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讀得多,可以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可以有助于自己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這是途徑。
二、舉實例 悟技巧
這里以幾篇優秀作文為例來具體談談說真話、抒真情的一些技巧。
述親身經歷
寫作需要生活,越是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生活,寫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實,越感動人。在構思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從自己經歷的生活中篩選素材。作為中學生,生活經歷也許并不算豐富,但只要認真回憶和篩選,再進行適當的加工和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體的材料,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我發現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優秀中考作文,作者寫的就是自己親眼所見的情景:小時候,為了不讓我一個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親將兩條毛巾平鋪在裝滿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擔挑著我,在泥濘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當時的父親,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數一數二的壯漢子;如今,父親原先那嘹亮清脆的號子聲已失去昔日的雄壯,隱約間還夾雜著幾絲沙啞,原先油亮的黑發現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紅潤的面龐在已漸漸變得土黃,原先筆直的腰桿也略顯彎曲……由于都是親眼所見,印象特別深刻,寫出來就有真情實感。
多細節描寫
真情實感離不開生動的、典型的細節,細節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系到文章的真情實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細節不細,這個“不細”,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歡童年的竹林》是荊州市的優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說它有真情實感,就是因為它有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勁一搖,“嘩啦”一聲,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飄落下來,灑到我的脖子里,涼絲絲的,滋潤我“咯咯”的笑聲。又如:有時,我們從家里偷出繩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搖啊,蕩啊,從秋千底下,搖出我心中的歌。這些細節,不但真實,而且寫得也富有詩意。